人大常委索麗生:收入分配問題已超出經濟層面
2012年11月19日來源:經濟觀察報
十八大報告中有20多處提到“公平”,還明確提出了“兩個同步”、“兩個倍增”。“兩個同步”是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生產率提高同步;“兩個倍增”是國內生產總值倍增與城鄉居民收入倍增。由此不難看出,中央對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思路和措施已經更加清晰,決心和信心也更加堅定。
近年來,民盟中央曾多次深入一些省市就收入分配改革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和研討,并向中央高層提出完善收入分配機制的建議。在十八大閉幕之際,本報就相關收入分配改革問題專訪了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農村與農業委員會副主任、民盟中央專職副主席索麗生。
復雜性
經濟觀察報:你如何看待當前收入分配改革所面臨的問題?
索麗生: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和貧富差距持續拉大,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問題,我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充分認識其嚴峻性和復雜性。推進收入分配改革已是刻不容緩。
我國收入分配改革問題的嚴峻性在于,在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財富積累迅速膨脹的背景下,普通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比和勞動報酬占初次分配比卻持續下降、各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持續拉大、收入分配秩序失范嚴重,而且,這種狀態仍在惡化之中。導致公眾對社會公平認可度嚴重偏低,不滿情緒持續擴散,引發各種社會矛盾乃至群體事件,社會風險因素在加速累積。收入分配的嚴重失衡與失范,還直接影響國民收入水平和消費結構,使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受到嚴重制約。
在看清上述問題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到,近幾年相關“三公”消費、貪污腐敗、國有資產流失、國有企業壟斷性經營、特殊利益集團形成等也成為民眾普遍不滿的焦點,進一步擴大著公眾對收入分配失衡、失范的感受。因此可以說,收入分配問題源于民生問題,源于經濟層面,但實際上已經超出了經濟層面,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糾結在一起、互為影響。
經濟觀察報:收入分配改革問題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索麗生:收入分配改革問題的復雜性在于,收入分配的嚴重失衡并非一日之寒,并非單方面原因所致,與長期以來政府的發展理念、傳統體制等宏觀因素也有直接關系。比如: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偏重GDP增長,忽略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經濟結構水平和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下,導致勞動者報酬提升困難;行政性壟斷依然存在,直接影響著行業之間的收入水平差異;戶籍制度的壁壘及城鄉二元分割體制,導致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為維持出口和快速積累工業資本而實施的資源開發模式,導致資源輸出地區應享收益受損;勞動就業制度不平等使農民工長期被排斥在體制外,直接造成不同勞動者之間收入不平等;而財政再分配、社會保障制度與稅收政策的調節乏力,亦使財富分配的矯正機制弱化。
三大改革
經濟觀察報:據了解,民盟中央曾多次提出關于完善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機制的建議,請問這些建議包含哪些部分和內容?
索麗生:簡單說來,我們對于完善收入分配機制的建議主要是集中在五個方面,分別是,同時在經濟、政治、社會建設等各方面、各領域共同發力、綜合施政;將“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二者并重明確為今后公共政策的基點,突出“合理分配財富”和“普惠民生”的發展理念,明確收入分配改革基本指標的目標預期;深化國企、戶籍、就業三大體制改革,為構建長久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奠定堅實基礎;大力調整財政、稅收、社保三大宏觀政策,充分發揮再分配對利益格局的重大調節作用;從就業質量、*低工資、社會保險、職業福利、工資談判五個方面入手,扭轉勞動者報酬偏低、初次分配利益失衡的格局。
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共同發力、綜合施政,簡單來說,就是在反腐倡廉、財政收支預算和監管、官員個人情況報告制度等方面,采取切實措施,讓社會公眾看到成效。同時,加快推進社會建設,完善工會職能和作用的定位,將與“資本”博弈的一些必要功能賦予勞工階層,強化勞方與資方的談判權等。
經濟觀察報:深化國企、戶籍、就業三大體制改革,具體都有哪些方面的建議?
索麗生:我們建議繼續深化國企改革,加快消除行政性壟斷,在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經濟命脈等關鍵領域集中的同時,將省以下競爭性領域的國企股份化乃至民營化;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規范其與國家的關系,提高國企稅后利潤上繳比例,并對壟斷行業工資、福利待遇切實加以調節。
在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方面,建議將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在有條件的地方加快城鎮化步伐,放開中小城市與鎮的戶籍管制,使之成為城鎮化、工業化的主體;對大城市、特大城市以先嚴后松為原則,盡快明確戶籍準入政策,逐步實現城鄉之間、城鎮之間人口平等、自愿的雙向、多向有序流動。
我們還建議盡快啟動第二次勞動就業體制改革。具體的目標措施是,以農民工為主體的“體制外”勞動者各種權益受到損害,是導致勞動報酬長期偏低的制度性缺陷;須盡快通過強化勞動就業平等法定權益監察、消除農民工身份烙印等,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就業領域的同工同酬同制同權。
再分配
經濟觀察報:你認為財政、稅收和社保等宏觀政策,應該如何發揮再分配對利益格局的調節作用?
索麗生:具體來說,財政方面,我們建議繼續堅持財政收入“增量(年新增部分)傾斜”和“存量(原支出結構)調整”雙發力的政策做法,將關系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公共資源投向比重,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一倍以上;將民生福利投入增長高于財政收入增長列為剛性約束指標,爭取到2020年達到占財政支出的30%左右。切實扭轉財權上移、事權下沉,部分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能力不足的現狀,調整各級政府責任與支出關系,以政責定財權,使財權與事責相匹配,同時,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完善現行轉移支付制度。
對于調整稅收政策的建議有四點,一是在去年個稅起征點提高至3500元的基礎上,推進以“個人稅”為主向以“家庭稅”為主的稅制過渡,同時進一步落實慈善公益捐贈的稅收優惠政策;二是調整企業稅收政策,在優化稅種結構的同時,對微利行業、中小企業及勞動密集型企業等,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社會公益事業單位可以給予財政補貼,扶持其發展;三是完善資源稅等政策,構建資源收益分享機制、生態環境與資源使用補償機制,以目前試點為基礎,加快總結資源稅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的經驗并加以推廣;四是調整稅收比重和增加稅種,選擇合適時機,及時出臺調節高收入群體收入的新稅種,如物業稅或不動產稅及相應的財產稅、消費稅等,切實扭轉目前個人所得稅在國家稅收中占比低且主要來自工薪階層的現狀。
我們還建議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具體是加快農民養老保險發展步伐,推進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向全國統籌層次提升,整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障、*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老年服務等基本保障制度的全覆蓋。同時,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爭取在2020年時將貧困線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確保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待遇與經濟增長、物價上漲水平等相適應。大力發展包括老年人福利、殘疾人福利、婦女福利、兒童福利在內的各項社會福利事業,盡快適應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需要,建立覆蓋城鄉的老年服務體系。
經濟觀察報:很多人都關注收入分配中的工資改革,民盟中央對工資改革提出什么建議?
索麗生:我們建議改進*低工資制度,具體是將月*低工資標準逐步提高到相當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標準40%~50%的水平,實行全國統一比率,確保其伴隨工資水平的上升而正常增長。此外,實行全國統一的比率,可促進先進地區的產業升級換代與地區之間經濟結構的接替轉移,促進我國工業化水平快速提升。
我們還建議進一步完善政府、勞方、資方構成的三方協商機制,積極推進薪酬集體協商。具體的措施是,在強化工會維權的同時,盡快完善三方協商機制,將雇主組織或其利益代表(如工商聯、商會等)吸入其中,將薪酬協商作為重要內容,通過定期談判取得有約束力的成果;同時,將薪酬集體協商提升到行業或地區一級,建立工會的理性施壓機制。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