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發布幸福城市排名:合肥第一北京第五
2012年9月24日來源:華夏時報
中國幸福城市評價體系挑戰城市發展模式
9月19日,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和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聯合進行了"中國幸福城市評價體系課題"和中國幸福城市排名的發布。
在中國幸福城市排名中,合肥、太原和廣州名列前三,北京、上海分列第五、第六位。
"中國幸福城市評價體系課題"堅持自己的發展理念和評價方法,其本著"為大多數人幸福"的理念,通過量化計算和比較分析,從而計算出不同社會收入人群對需求的滿足程度。
"中國幸福城市評價體系課題"提出了一個創新性的城市發展理念,即"為大多數人幸福"。可以量化計算,也可以比較分析,方法就是計算不同社會收入人群對需求的滿足程度。
課題組認為,中國城市居民有三個主要社會收入人群,一是低收入人群,包括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兩個階層,人數比例約為40%,其需求可以稱為基本需求;二是中等收入人群,包括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兩個階層,數量比例也約為40%,其需求可以稱為發展需求;三是高收入人群,數量比例為20%。其需求可以稱為享受需求。
對以上三種需求,課題組分別設置了系列觀察指標,經過模型計算,比較分析城市發展滿足大多數人需求的狀況,*后,對全國33個大城市進行了中國幸福城市排名。
對于課題的重要意義,課題主持人、經濟學家韓康教授表示,該課題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城市問題的邊界,涉及到下一步發展的基本問題。他認為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社會公平正義缺失和貧富差距嚴重的問題,從改革社會收入分配入手的思路是不對的,至少是沒有抓住問題關鍵。在政府對資源配置具有巨大影響力的發展體制下,如果發展理念、發展格局和發展資源配置的大格局不變,僅僅抓住社會收入分配,是根本不能解決問題的。
據了解,幸福城市排名沒有采用*常用的抽樣調查法,而是采用客觀的方法。
課題組表示,其采用了各個城市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是到目前為止*科學的數據,具有客觀性、科學性,當然也有權威性,因此,排名的客觀性就體現出來了。而抽樣調查的時候,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結果,很難說誰對誰錯,在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前提下,進行比較是很困難的。
此外,"中國幸福城市評價體系課題"對目前國內城市建設的豪華之風進行了尖銳批評和深入反思,認為下一步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思路和模式需要重新研究。該課題組提出了一個創新性的城市發展理念--"為大多數人幸福"。"為大多數人幸福"可以量化計算,也可以比較分析,方法就是計算不同社會收入人群對需求的滿足程度。
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副秘書長張孝德表示:"我們一定要緊扣城市發展的目標,即幸福。我們定位是大多數人的幸福。我們把大多數人分為不同層次,不同層次又分為不同的需求,每一個需求在現實生活當中又對照具體的東西。至少在理論上,大多數人幸福的需求的指標體系得以落地了。"
課題組表示,構建幸福需求指標評估體系是對目前中國城市投資中嚴重存在的GDP導向、績效導向、面子工程導向、不計成本地單純追求城市化速度的這樣一種城市投資問題的一個矯正。"我們的目標是應該滿足大多數人幸福的投資,應當按照這個標準來評價城市今天的投資,遏制城市投資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且可以落到操作層面上,使得政府、民眾在對政府這種投資行為矯正時,有一個參照指標。"
對于中國幸福城市評價體系的發展,韓康表示:"中國幸福城市的排名是可持續的,我們每年都要做這樣的研究。"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