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欒川被指富縣窮民 巨額財政資金未惠于民
2012年4月24日來源:中國經營報
經濟繁榮民生凋敝 巨額財政難惠于民
河南省宜陽縣心生妒意。
在時隔11年后,國務院公布了新一輪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下稱"國貧縣")的名單。而這份名單中,河南省宜陽和欒川兩個相鄰的縣都位列其中。但不同的是,無論是GDP、財政收入還是人均GDP都比宜陽高的欒川縣還戴著另外一頂帽子--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范圍內的"國貧縣"。
而作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則可享受到更多的優惠政策,這正是讓鄰縣宜陽"妒忌"的原由。河南省扶貧辦為此還專門打電話給宜陽縣,進行了好一通安撫。
位居全國中部百強縣42位、2011年度財政收入以15億元在河南省名列前茅的欒川縣何以能夠獲得兩頂"國貧縣"的帽子?
為何是欒川?
欒川一方面擔心自己財政收入太高,但另一方面欒川的農村人口收入極低。
欒川縣屬洛陽市,位于豫西伏牛山區,全縣山多地少,其總人口31.68萬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欒川官方對于貧困縣的話題保持著難以理解的低調,但據記者了解,欒川為了進入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多年前就頂著"國貧縣"帽子的欒川縣,如今又頂了一個"貧困帽子",這頂新帽子就是申報進入集中連片區,據悉,該縣在申請這項"貧困帽子"時也很矛盾。
河南省政府扶貧辦主任張成智告訴記者,欒川一方面擔心自己財政收入太高,但另一方面欒川的農村人口收入極低。張成智說,當時欒川縣委書記、縣長在電話里向他表達了這種擔心。不過*終經過努力,欒川還是被納入到了集中連片特殊地區中來。
這主要是和欒川縣正好處于國家確定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中的秦巴山區有關。欒川被納入主要是遵循了國家"集中"和"連片"的原則,以這個標準衡量,宜陽縣則不具備。
不過,張成智也坦言,這樣的政策設定其實也很不公平。例如,與欒川相鄰的宜陽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比欒川還低,2010年其農民人均純收入是4600元,比欒川4700元還低100元。"相對于駐馬店、周口、商丘等平原地市,更能顯現這種不公,因為這些地方的縣區收入還不如欒川,但卻不屬于國家此次確立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
經濟繁榮民生凋敝
由于礦產資源的開發,還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巨大污染,加重了當地貧困程度。
頭頂兩頂*貧困縣"帽子"的欒川縣,是亞洲*大的鉬礦產地,這種稀有金屬的豐富儲量讓欒川從貧窮的縣城迅速成長為財政收入大縣的同時,也將貧富差距拉向兩個極端。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洛鉬集團為欒川貢獻了大約80%以上的財政收入。2011年,該公司2011年全年完成鉬精礦36923.6噸,鎢精礦11669.8噸,黃金1.4噸,白銀104.9噸;實現銷售收入139.05億元,利潤總額15.1億元,上繳稅金13.5億元。
對于洛鉬集團對欒川縣的重要性,在欒川縣有一個雖夸張但很形象的說法,所有的小賣部和商店都會選擇在洛鉬集團發工資之前進貨。
以2011年為例,欒川縣財政收入突破15億元,不過這是建立在鉬礦價格高企之上。
至今,在欒川街頭隨意可以聽到一夜暴富的故事。但是欒川人也承認,真正富裕的還是少數人。
由于礦產資源的開發,還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巨大污染,加重了當地貧困程度。張成智認為,按照現在的保障醫療教育和住房條件來講,欒川60%的鄉村人口都需要搬離。
以欒川縣赤土店鎮郭店村為例,下轄的16個村民組,已經四五個村民組搬遷。之所以搬遷,在于洛鉬集團三公司在附近建的一個尾礦壩,被視為危害附近村民安居的"不定時炸彈"。
2010年7月24日,欒川縣一處名為干江溝的尾礦壩潰壩,導致數十人死亡。據欒川人描述,大量洪水夾雜著尾礦砂和巨石從200米處的高空呼嘯飛出,巨大的落差產生的能量讓數百畝良田和上百戶民居毀于一旦。這起事故為當地政府敲響了警鐘,也讓生活在尾礦壩附近的村民產生不安全感。據了解,在欒川境內,共有尾礦壩197座。
巨額財政支配之謎
不僅巨額財政收入并未大規模地用于扶貧,而且其少部分扶貧資金也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果單純從財政收入來講,欒川不應該算是貧困縣,一個財政收入在河南省名列前茅的縣份,每年還能享受到數億元各種扶貧款和轉移支付,其貧困發生率卻依然很高。根據河南省扶貧辦做的一次貧困人口重新識別,欒川30多萬人中,貧困人口年均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還有47180人。貧困發生率達到16%以上,超過了河南全省14%的平均水平。
"國貧縣"的帽子給欒川縣帶來的好處不可低估。該縣財政局發表的2007年的預算執行報告,轉移支付等外來補助不可小視。2007年,縣本級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0726萬元。稅收返還2532萬元,所得稅基數返還781萬元,上級轉移支付等補助16091萬元,當年縣本級財力85942萬元,加上預算執行中上級專項追加11872萬元和上年結轉項目1454萬元,年終縣本級支出預算調整為99268萬元;僅轉移支付與專項追加兩項就高達27963萬元,占一般預算收入50%以上的規模。
2007年,欒川縣財政收入完成101168萬元,加上"國貧縣"帶來的收入,其全年財力達到了126273萬元。
但這么高的財政收入,卻并沒有太多用于扶貧。
從其公開公布的專項支出可以看出,2007年,該縣財政預算支出和扶貧直接相關的花銷主要如下:投入財政扶貧(含以工代賑)資金1478萬元。投入鄉鎮敬老院建設專項資金127萬元。投入資金1940.4萬元,對全縣2009戶貧困群眾危房改造項目進行補貼。全年共撥付農村低保資金381萬元。撥付城鎮低保資金291萬元。投入五保供養資金219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支出1279萬元。安排城鄉困難群眾補充醫療保險115萬元。
這些項目的總花費金額為5830.4萬元,占其全年財政支出的5%不到。
不僅巨額財政收入并未大規模地用于扶貧,而且其少部分扶貧資金也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
記者了解到,整村推進和整體搬遷是欒川縣扶貧工作*主要的工作內容。然而這種花錢多的扶貧方式的效果并不一定樂觀。
以楊樹洼村為例,搬遷過后,其土地生產的糧食僅夠自家用,大多數村民選擇外出打工或者種植一些核桃樹或藥材要生活。據村民稱,一顆核桃樹每年的收益能達到2000元,但是這些收益并不在強征方考量之列。
綜合計算,楊樹洼的村民每人約拿到了5萬元的補償款,生產資料卻永遠失去了。按當地政府的安排住進了郭店鎮政府對面的一個新農村社區,但是那里只有一個地基,村民必須在那個地基上建造統一式樣的房屋--兩層半的別墅樣式的房子,統一刷顏色。
村民稱,這樣很不合理,光建房的成本達到25萬元,這并不是誰家都能支付得起的。許多村民借錢建好房子住進去,但是身后卻是一身債務。雖然比山上的房子住著舒服,但是生活方式的變化,讓許多村民不適應,許多村民大都閑置在家,因為遠在山上的生產資料無法再產生價值。
記者到欒川縣采訪期間,多次聯系欒川縣政府有關方面,但相關負責人對記者的采訪三緘其口,欒川縣扶貧辦紀檢組長王靜宜告訴記者,關于扶貧的事情,我們都不知情,還是需要王景韜主任(該縣扶貧辦主任)回答,記者短信聯系王景韜,他稱在洛陽開會,此后對于記者的電話和短信均不予以回應。
2010年中央財政綜合扶貧投入分配情況
619億元用于支持農村貧困地區發展的農業生產
566億元用于支持農村貧困地區改善民生的投入
222億元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
118億元用于作為支持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等貧困地區發展的轉移支付資金
2001~2010年國家專項扶貧資金使用情況
國家專項扶貧資金包括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地方專項配套資金。2001年~2010年,國家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2043.8億元。1457.2億元用于國家貧困縣和省級貧困縣,占71.3%,縣均投入1.36億元人民幣。2010年,國家專項扶貧資金為349.3億元,是2001年的2.7倍。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