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縮小 凸顯農民增收新機遇
2012年1月31日來源:中國經濟網
根據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201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6977元,比2010年增長1058元,增幅*突破千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4%,成為自1985年以來增速*快的一年;同時,2010年和2011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分別超過城鎮居民3.1個和3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差距開始縮小;2003年到2011年的8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約544元,增速連續8年超過6%,實現了農民增收"八連快"。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農民增收"八連快",從綜合增收額度、增速和連續性3方面看,在新中國歷史上是*次,也是我國"三農"工作的一個標志性成果。特別是2010年以來出現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勢頭,2011年增幅*突破千元,令人備受鼓舞。農民收入增幅加大、城鄉收入差距縮小,一增一減不簡單,反映出農民收入結構、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正發生一系列變化,"十二五"時期將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個關鍵時期。
增幅加大源于收入結構多元化
專家表示,農民收入連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主要是因為主要農產品產量增、價格好,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增、工資漲,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大、含金量高,農民收入的多元化增長態勢明顯。從收入結構來看,推動農民收入增加的"四駕馬車"都在持續增長。
糧食豐收和農產品比價上升,推動了家庭經營收入的穩定增加。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實現"八連增",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產品全面增產,這是近16年來*次。同時,國家加大農產品價格支持保護力度,大幅度提高糧食*低收購價,及時啟動油菜籽、大豆、棉花等臨時收儲,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農產品產銷兩旺,價格總體呈上漲態勢。
涉農補貼連年增,政策扶持力度大,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增長。2011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實際投入*突破1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21.3%。其中,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補貼"資金達1406億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范圍繼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提高等,都帶動了農民轉移性收入的快速增長。
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增加,工資水平提高,推動了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盡管2011年下半年部分小微企業經營出現困難,但并沒有影響農民外出就業的總體形勢,全年農民工總量達25278萬人,比上年增長4.4%。同時,工資水平大幅提高,2011年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比上年增長21.2%。2011年全國共有20多個省份調高了*低工資標準,16個省份發布了2011年度工資指導線,工資增長基準線多在15%以上,有力地帶動了農民務工收入。
農民的財產性收入也穩步增長。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不斷健全,流轉規模繼續擴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快速發展。與此同時,征地補償標準逐步提高,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民得到的利息、租金、集體分配股息和紅利等財產性收入逐年提高。目前,沿海地區的一些農民財產性收入已經占到純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合計占農民收入的88%。
差距縮小凸顯農民增收新機遇
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達到10.9%,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速度3.1個百分點,這是1998年以來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速*超過城鎮居民;2011年農民收入增速達到11.4%,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3個百分點。
近兩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縮小態勢。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33∶1,2010年為3.23∶1,2011年變為3.13∶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是國家堅持以工補農的一項重要成果,也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指出,2010年和2011年的增速趕超,除了農產品價格普遍上漲和國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加大這兩個原因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工資性收入的增長保持了非常快的速度,可以說,主要靠市場力量、靠農民轉移就業的推動實現了農民收入增速對城鎮居民的趕超。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黃守宏表示,近年在勞動力供求關系變化的推動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農民工工資實現全面的上調。他表示,在今后一段時期內農民工資性收入上漲的勢頭還會持續,去年出現的農民工工資水平和外出務工人數同時增加的趨勢今年還有望延續。
未來如何延續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良好勢頭?專家分析,靠政策性增收、靠農產品價格增收、靠提高工資水平增收的空間依然存在,但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務還很艱巨,特別要建立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專家認為,如果把握得當,"十二五"時期有可能成為加速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一個拐點。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