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告稱三成中國制造將改姓 專家駁美重當老大還得等
2011年11月16日來源:法制晚報
美國波士頓咨詢集團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中國人力資源成本上升和美國勞動生產率的優勢,已促使一些美國廠商把生產活動遷回美國本土,并預計未來10年內將有更多企業加入這一潮流。
波士頓的報告稱,中國制造業相對美國曾經*性的成本優勢將在未來10年內迅速衰減,中國工資增長、美國高效率和美元貶值等因素將大大縮小成本鴻溝。
報告預計,30%左右從中國進口產品將在5年內重新回到美國生產,包括電腦和電子產品、金屬制品、機械制造、家電產品、化纖橡膠、家具制造等。
報告列舉了一系列已經開始行動的美國企業名單,包括耳機生產商SleekAudio、玩具生產商Wham-O,甚至不乏汽車制造巨頭福特公司和裝備制造商卡特彼勒這樣的大企業。報告預計,到2020年將有15%針對北美市場的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到美國。
原因分析
生產力提高 中國人力優勢不再
波士頓咨詢公司*合伙人哈羅德·希爾金指出,未來五年在美國一些地區制造的商品,生產成本將只比中國大陸沿海城市略高5%至10%。而美國的勞動生產率要遠超過中國大陸,再加上運輸的成本,令中國制造的優勢更小。
報告分析稱,由于中國的人均工資以每年17%的速度上漲,以及人民幣持續升值,中美之間的工資成本差異正迅速收窄。
而過去20年,盡管中國工人的平均生產率已提高十倍,但仍不及美國同項指標的三分之一,從而抵消了中國的低工資優勢——中國工資通常僅為美國的十分之一。
影響解讀
有撤有留 世界仍需“中國制造”
不過,報告也承認,這些企業的撤出并不妨礙中國繼續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報告認為,中國擁有無限大的國內市場,完善的資金密集型產業以及龐大的人才儲備,這保證了中國在一系列制造業領域保持增長力。
實際上,出于滿足中國市場消費能力的目的,大部分跨國公司還是會把生產扎根在中國,而不是遷走。
此外,即便是工資上漲,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仍然比歐洲更具優勢。到2015年,長江三角洲地區制造業的平均工資仍然只相當于歐洲的35%,在這樣的優勢面前,歐洲仍然需要依靠中國作為主要的制造業基地。
專家反駁
中美人力成本短期難扯平
“這真是有點瞎掰。”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麗賓今晨接受法晚記者采訪時對“2015年中美勞動力成本持平”這一論斷表示不認可。
她說,首先中國工資雖然一直在增長,但是達不到17%的速度,一線勞動者的工資相對于國內高收入者很低,相對于美國勞動者的工資就更低了。
此外,由于技術進步、資本投入增加,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勞動生產率一直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上升。張麗賓表示,如果把這些考慮在內,中國工資水平的上漲就變得不那么顯著了。她認為,人工成本短期內絕不可能拉齊,2020年之后才可能談這個問題。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