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村貧富懸殊顯現 月入最高達百萬最低僅數千
2011年10月31日來源:經濟觀察報
車行至常合高速,遠遠就能望到一座摩天大樓。那就是全國聞名的華西村新的地標。
10月8日,這座328米的高樓——華西龍希國際大酒店、又名“華西增地空中新農村大樓”,在華西村慶祝建村50周年前正式啟用。它的高度名列世界第15位,國內第8位。
華西村,中國農村走集體經濟、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村民“家家住別墅、戶戶開豪車”,每戶家庭存款600萬元以上。如今,這座“農村*高樓”,再次向世人展示了他們的財富故事。
實際上,在這幢高樓的背后,隱藏著華西村“新故事”的深意。華西村“新書記”吳協恩指著這棟摩天大樓道:“這是我們華西村轉型發展邁出的一大步。”
吳協恩是華西村具有傳奇色彩的“老書記”吳仁寶的第四個兒子,他所說的轉型發展,主要指從經濟結構上,華西村將從賴以起家的煉鋼、化纖、紡織等傳統工業,轉向旅游、金融、海洋運輸等為主的服務業。
巧合的是,這座將在華西村旅游經濟版圖上占重要作用的“農村*高樓”,選址正是華西村*早的工業區舊址,這似乎也昭示著華西村轉型的決心。
財富“神話”
按照超五星標準建造、總造價25億元的龍希國際大酒店,*為華西村創造了多個“*”。
除“農村*高樓”以外,龍希大樓內有亞洲*大的空中旋轉餐廳、世界上*高的村級博物館,此外,還有華西村*個影劇院、酒吧、KTV、水療中心等娛樂設施,未來也有可能成為華西村*個商務辦公樓宇。
對于龍希酒店的投資方式,華西村透露,由200戶高收入村民每戶出資1000萬元來籌集大樓建設資金,這200戶村民可直接將自己在華西集團的股金轉為大樓建設資金,因此并不直接動用華西村的集體資金。
作為回報,這200戶村民都是大樓的股東,不但擁有優先入住大樓的權利,還參與大樓盈利分紅。
華西村村民吳仁彪的兩個兒子就在200個股東之內。吳說,華西村上世紀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廠、90年代造城,現在的華西正處在高速發展期,江陰未來會發展成為一個大城市,而且在向華西村這邊靠攏,華西村建高樓是對的。
1961年,華西建村,因地處江蘇省江陰縣華士鎮以西,故名“華西村”。當時的華西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莊,全村欠債1.5萬元,在那時無異是天文數字。而此后,經過一系列奇跡式發展,目前,該村已擁有18家大公司,下轄70多家企業,集冶金、毛紡、化纖、建筑、旅游等十余種產業于一體,形如巨型“經濟航母”,集體資產已超300億元。
集體經濟給村民們帶來的福利是,村民都可入股華西集團,參與盈利分紅,同時村里為村民統一建造別墅、分配福利。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積累,華西村村民盡管沒有一個億萬富豪,但資產*少的也有上百萬元,*多的上千萬元。
轉型命題
不過,幾十年“工業報村”之路發展下來,“轉型”*近幾年在華西一直成為重大命題。
唐舜是華西村集團下轄扁鋼廠的一名班長,如今卻有大部分時間做起了自己的生意。他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廠里的訂單減少了很多,以前累計一年要做9個月的活兒,今年才做了6個月都不到。
不僅是鋼廠,像紡織廠、化纖廠等華西村一貫以來的“看家”產業,如今都面臨著訂單減少、效益不好的局面。
好在華西村在幾年之前就已經做好了轉型的準備。已接任8年村黨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華西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的吳協恩說,當2003年華西村銷售創百億元時,領導班子里很多人曾想擴大鋼鐵產能,做大“看家”產業。當年8月,老書記吳仁寶組織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提出“新上項目要急剎車、現有企業要開穩車、已經投入的項目要開快車”。
按照這個“三車”思路,華西鋼鐵廠沒有再擴大規模,而是逐漸做出了一條海工、海運延伸產業鏈,年銷售達到160億元。
目前,華西集團已在香港注冊成立了寶立海運有限公司,現有船舶5艘,今年又新購了8艘船舶。預計“十二五”期間,全部新船交付投運后,總載重將達到105萬噸,年運輸能力達到400萬噸,將成為江蘇省*大的遠洋船舶運輸企業。
而在海洋工程方面,華西村響應國家海洋發展戰略規劃,成立了江蘇華西村海洋工程服務有限公司,投入跨海大橋、海上石油平臺的建設,并準備花三年時間形成300米水深的國內海洋工程安裝作業的專業船舶工程服務公司,用五年時間逐步進入海外市場。
此外,吳協恩在2003年就提出向金融服務業拓展,通過入股以及與銀行、債券公司合作,借腦發財。目前,華西已擁有典當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財務公司、咨詢公司等,并參與了多家銀行、證券、期貨公司的股權投資,基本形成了一個金融控股集團的框架。像典當擔保業務,已逐步形成“連鎖經營”模式,在滬寧線周邊城市開設網點,實行區域化管理和運營。據了解,華西村還將在上海浦東、江陰等地打造“華西金融中心”。
轉型產業大多數布局在華西村以外的地區,在華西村的區域內,旅游業則是重中之重。去年,華西村從美國麥道、法國歐直分別購買了兩架先進的直升機,開辟了“空中游華西”的新路線。吳協恩說,未來十年內,將加快開發和有效利用低空資源,創造出“小飛機、大市場”的新興產業。
盡管民間開放低空領域的限制還難以打破,華西村仍在爭取通過合作、合資的形式,籌辦一個華西自己的通用航空公司,并已確定將重點放在自己定向培養“空中人才”上,按吳協恩的想法,爭取同著名航空學院合作,成立華西分院,不僅是為華西的空中事業儲備力量,同時也能為國家培養緊缺人才。
現今,華西在傳統的鋼鐵工業上已是“厚轉薄、普轉特、窄轉寬、粗轉細、地升空、小鋼廠關停轉萬人餐廳,傳統轉新興”。
10月8日,華西建村50周年慶典上,吳協恩公布華西“十二五”規劃確定要完成的十大項目,即遠洋物流、海洋工程、航空公司(籌)、空中旅游、山林噴灌、化纖核鋼、能源開發、現貨交易、新市啟動,根據大華西“西南建工貿錢莊,東北建六畜糧倉,中間建人間天堂”的格局來建設華西新市,“服務業的貢獻率已達40%,目標則要占到半壁江山。”
外人與自己人
但在高速和轉型發展的背后,華西村一些“矛盾”也開始顯現,主要不外乎“人”和“地”。
自2001年6月開始,在江陰市規劃和村民投票的基礎上,華西村通過“一分五統”方式,并入周邊20個村共同發展,組建了一個面積超35平方公里,人口超3.5萬人的大華西村。自此便有一華西“中心村”和“周邊村”之分,而此前華西村村民僅為2000多人。
組建“大華西”對于華西村而言,得到的是可以用作產業拓展的土地資源,但原本滿足于2000多人的福利政策和管理模式,顯然無法立即適用于3.5萬人,新的矛盾由此滋生。
所謂的“一分五統”,是指村企分開、經濟統一管理、干部統一使用、勞動力在同等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統一發放、村建統一規劃。
華西村將“一分五統”視為創舉。
但是,在周邊村村民看來,合并顯然不如想像中那么美好。
合并之后,華西村逐步完成了土地流轉。原周邊村的農田、宅基地統一收歸集體規劃,村里為新入村村民建造新的別墅和房產。
華西村的別墅盡管沒有房產證,但其價格近年來卻一路攀升。原前進村村民老葛說:“2001年之前一套別墅只要十幾萬,沒兩年就漲到25萬、35萬,*近兩年已經漲到五六十萬一套了。”
當然,買不起別墅的村民也可以買村里造的農村公寓,但由于失去了農地,平時的生活開支也便有所增加。“事實上,‘一分五統’的結果是,不但使周邊村喪失了土地資源,并且制約了周邊村發展經濟的動力。”周邊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干部說,“合并后,除了一些基本的福利外,周邊村民分享不到華西村發展成果,更談不上過上富裕的生活。”
所謂的基本福利是指,華西村向周邊村民每年發放300斤大米和油鹽補貼,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還可以領取養老金。
周邊村與中心村更深的矛盾還不在于此。合并后,除一些基本福利外,周邊村民并不能和中心村村民“平等”分享華西村的發展成果,一度引發不滿。
在部分周邊村居民看來,中心村的共約2000名村民擁有股份,導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但在很多華西中心村村民看來,自己當初也是苦出來的,新村民要是一下子就和老村民享受一樣的待遇,同樣很不公平。
在互指不公的僵持下,大華西村已出現了財富懸殊的社會分層——*上層的是中心村村民,年入數以百萬或千萬元計;中間是新村民,或打工或找機會“發家致富”;*底層的是外來打工者,租房或住集體宿舍,月入數千元不等。
“這里收入其實并沒有比外面高多少,但總體上算還可以了。”一位在華西某公司打工近10年的員工說,老書記也曾放開接納過外來人才,待遇、分紅什么的都跟老華西人一樣,但這種機會非常少,“除非(工作能力)特別突出”。
對于擴容后帶來的沖突,吳協恩顯然很清楚。同時,由于華西村產業由傳統工業向服務業轉型,對勞動力的使用也可能相應減少。集體經濟繪就的共同富裕美好生活能否維續,是華西村不得不直面的一個問題。
“華西發展到今天,面臨一個新問題,就是穩定。”吳協恩表示,大華西沒有了教育的延續性,有部分并進來的村民希望吃大鍋飯,矛盾增多。“共同富裕要一步到位不現實,在滿足基本保障的情況下,要富還得靠自己,要循序漸進地來。”吳協恩強調,“共富”不是“均富”,要靠自己努力,而不是坐享其成。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