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房價嚇跑科技人才 60萬補貼沒法首付
2011年4月26日來源:東方網
昂貴的住房,正在壓低上海科研院所對各層次人才的吸引力。許多院所長為此憂心不已:如果聽任高房價引發的引進人才難、留人難現象發展蔓延,幾年后,上海的科研實力和競爭力可能削弱。
上海一家知名研究所的所長告訴記者,他近期在一些會議上發現,許多同行都在議論這個共同難題。大家的共識是,吸引科研人才,上海在許多方面都有明顯優勢,眼下起反作用的,*主要就是高房價。
上海市科協去年的一項調研發現,超過70%的青年科技人員家在外省市,他們自身缺乏經濟積累,又不像本地年輕人可以住在父母家或得到購房資助。因此房價一路走高,他們"*受傷"。
60萬買房補貼在上海都沒法首付
高房價,把一些能拿到購房補貼的海歸*人才都嚇跑了!
那位所長給記者講了這么一件事。去年,美國加州大學一位青年科學家有意回國發展,研究所與他聯絡溝通了半年多,但10月份,距離簽約只差面試一個流程時,對方決定去合肥。
那位青年科學家入選了中國科學院的"百人計劃",這是中科院*高層次的中青年人才引進計劃,入選者可得到一筆科研和生活資助,其中60萬元可用于買房。在房價地區差很大的情況下,這60萬元有著大不一樣的含金量。所長和那位年輕海歸私交不錯,知道他做決定時"非常糾結",但買房的賬很容易算:買一套像樣的三房,在上海60萬連首付都不夠,但在合肥幾乎可以全款付清。
這次引進人才失敗讓所長非常遺憾。他說,那位科學家只有40歲,正是"當打之年",況且能力出眾,發表過一系列高質量論文。他在加州大學的老師建議他回上海,他本人也有此愿,但愿望敵不過房價。
這并不是孤例。那位所長介紹,過去2年中,上海的研究院所想引進的海外人才,大部分都沒有成功。在上海張江的一家研究所,另一位"百人計劃"入選者至今沒能買房―――在張江看中的房子,首付要100萬,月供1萬,"太恐怖了!"他現在住在博士后流動公寓,但不是長久之計。
那位所長指出,高房價真正傷害到上海對人才的吸引力,是*近一兩年。此前,雖然房價不斷上揚,但科研人員咬咬牙還能承受。而10年前,房價還不是問題。一位10年前回國的"百人計劃"入選者說,2001年他來上海,當時的買房資助是35萬元,用這筆錢加上積蓄,他不僅買了房、做了裝修,還買了一部車。
"金字塔"正在變成"電線桿"
入選"百人計劃"、還能得到60萬買房補貼的,是為數不多的領軍人才;而更多的中青年科研人員,受高房價的傷害更重―――他們能享受的,是很有限的待遇。
一家研究所有位去年回國的科研人員,剛過35歲,老家在內地。*初,夫妻倆和兩個孩子過了一段租房的日子;*近買了房,是一套60多平方米的老工房―――但就為了這樣的房子,這位海歸還咬牙向年邁且不寬裕的父母伸了手。他所在課題組的負責人為此心疼極了:純粹從經濟上考慮,來上海簡直是他"*差的選擇"。
在美國,他生活穩定,幾乎沒有經濟壓力;回國,如果他選擇回老家那兒的高校,一定能得到正高職稱和相應的住房待遇。但他太愛科研。他覺得在美國的實驗室里,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擁有自己的事業,只是"為他人打工",為此必須趁早回來。盡管面對科研環境和生活壓力這對尖銳矛盾,他選擇了事業,也選擇了上海。
如今,許多博士在畢業后都會出國做三四年博士后研究以開闊視野、提高水平;之后只要"條件合適",大部分人愿意回來。但三四年過去想回來時,"條件"就是不合適。
一位所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批人在國外年薪5萬美元左右,日子緊著過能攢下2萬,4年就是8萬,相當于50多萬元人民幣,而在國內科研單位,他們每月到手的收入約為六七千元---要在上海買房,難。
這些年輕人對于科研隊伍的結構均衡至關重要。所長說,合理的結構應是金字塔形的,但現在正在變成"電線桿"---中層和初級科研人員嚴重不足。因為缺少助手,領軍人物們不得不時時分心,無法專注他們該做的事。
別讓房子影響上海科研后勁!
中科院上海分院的數據表明,去年,全院博士、副研究員級別科研人員的流失率達到10%,遠遠大于一般5%的正常水平。很多人正是迫于住房壓力,選擇離開上海,或者投奔企業。這些人經過多年磨練,已是科研骨干,失去他們,研究院所備感痛惜。
有人說,一些科研人員跳槽到企業,只要還在上海,就不算是上海人才流失。這話似是而非。基礎研究是上海保持和提升科技實力的基礎,如果因為住房之類問題困擾,人才不斷流失,幾年之后上海很可能創新后勁不足,危及城市綜合競爭力。
投身科研,很難指望高收入。上海本地孩子的父母很多都已不愿讓兒女讀理科;因此上海的科研院所近年多招收老家在外省市的高校畢業生。但高房價之下,吸引力正迅速弱化。
市科協在調研中發現,上海的青年科研人員中,自己或配偶買了房的只占1/4;在自己沒有產權房的群體中,對目前居住狀況不滿意的超過90%,只有6%的人表示,只要有穩定的租房房源,租房也能接受。
不少院所長表示,要解決科技人員的住房難,政府必須有所作為。上海研究院所的經濟實力一般都為中等偏上,要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此事,難度太大。而目前的廉租房和經適房政策,科研人員享受不到。
中科院在滬某研究所有位本科畢業3年多的小伙子,老家在山東。過去幾個月來,中央和地方密集推出的"房產新政"讓他看到了希望。他現在住集體宿舍,沒有女朋友,暫時還沒認真想買房的事,但也想過---他覺得,自己能承擔的房價是100萬出頭,但不愿住得離單位太遠---他的愿望能實現嗎?
(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被采訪人物不愿公開姓名和單位)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