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節后缺工15萬 月薪千五根本招不到人
2011年2月24日來源:廣州日報
廣州節后缺工15萬 記者直擊全市各區招聘會
1月19日,廣州市10區2市同時召開春節后*大規模的現場招聘會,4萬外來工進場找工作。本報記者兵分多路,直擊各招聘現場,直擊用工末端,深入數十家缺工企業采訪缺工之種種細節,細細梳理招工難背后癥結:除了薪資成為*大分歧外,打這份工究竟有無幸福感正成為外來工和企業*大的糾結。
記者調查發現,外來工對幸福感的要求并不高,只是企業和社會人文關懷更用心一些,對用工環境的整治力度更大一些,工資水平能夠隨著GDP增長水漲船高一些,能與城里人一樣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得以享受例如子女入讀公校等,他們的心頭就暖烘烘的。
薪酬成招工難"元兇"
缺工集中在餐飲、保安等行業
據官方統計,目前廣州節后缺工15萬,通過多日調查,記者發現,"用工荒"并非全部企業,節后缺工多出現在餐飲、保安等行業,而且開出月薪在1500元以下幾乎不具有吸引力。
調查一:
"1"字頭工資很難招到人
記者在中心市場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如果工資以"1"字開頭的企業招聘臺前很少有人咨詢,月薪在1500元以下的企業幾乎難招到人。
在海珠人力資源市場,一家便利店招聘店員,只需應聘者具備初中以上學歷,但需要輪班和通宵夜班工作,月薪只有1500元至1900元,整場招聘會下來只來了3名求職者咨詢,*終還只收到一名求職者的求職登記。
而月薪以"2"字開頭的招聘臺前前來咨詢了解的人明顯增多,少數月薪開出"3"字頭的企業招聘臺前便會排起長龍。
在中心市場,一家酒店招聘清潔工、服務員等,月薪多在1200元至1900元內,雖然包吃住,有獎金、提成等,但前來應聘的人少得可憐,"一上午只收到1份有意向的表單。"
調查二:
餐飲、保安等行當*難招到人
19日,記者在番禺區人才市場農民工招聘專場看到,前來求職的農民工絡繹不絕,幾乎個個都手握小本和筆,認真地記下招聘單位的聯系方式和相關崗位的工資待遇,不少招聘單位的攤位前排起了長龍。
據記者現場觀察,電子、五金類企業招工需求*大,應聘人數也*多,而酒店、物業管理、珠寶玉器、物流等企業門庭冷落。
在三元里大道的廣州市勞動力中心市場,雖然前來揾工的人比較多,但幾乎都是咨詢的,真正達成意向的不多,尤其以保安*難招。
一家裝飾材料公司為保安崗位開出了月薪2300元至2500元、包吃住、年底雙薪等待遇,但開招了大半天仍沒有人來填表,保安部經理黃先生告訴記者,考慮到今年招工可能更難點,還特意把保安的工資提高了一些,沒想到還這么難招。
在海珠人力資源市場記者看到,招人*著急的當數餐飲服務業,年后缺工令餐飲服務業不約而同上演"招工大戰"。
廣州二沙島陶苑酒家人力資源經理廖旭東愁容滿臉,酒家帶來了100個招工名額,但應聘者寥寥無幾。廖旭東說,他們的服務員月工資有1800元,再加上其他福利,待遇比別人都高出20%,但就是招不到人。
調查三:
年頭招人多是為了補員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目前市面上招工的企業首先多是為了補員,不少企業都面臨年后部分員工沒有及時返回開工的尷尬。
在廣州市勞動力中心市場,一家家具廠招聘臺前也很冷清,此次他們招聘的崗位從人事助理到生產技術工,多達50多人。
招工負責人告訴記者,近2年都出現了員工節后返工率不斷減少的情況,今年就有近三成人沒有回來,他們急著招人,"只要身體條件基本符合就行,不懂技術也行,我們再培訓。"
專家:用工荒也許是一件好事
對于本報的調查報告,廣州市社科院副院長劉江華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約5年前他就曾提出過珠三角傳統產業將會面臨"用工荒"的難題,招不到工人*層表現就是"工資低了",這樣的企業在勞動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深入到第二層表現就是企業的"盈利空間小了","如果以前開到1500元的月薪這家廠有20%的盈利,現在增加到月薪2000元,也許盈利只有5%了。"劉江華說,這就是一些企業為何寧可招不到人開工不足,也不愿意增加工資的原因。
他告訴記者,香港塑膠、制衣、電子零部件等產業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全球都非常有競爭力,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隨著人工成本、土地租金、水電費等上升,紛紛轉移到剛剛開放的珠三角地區,同樣,現在珠三角的這些傳統產業也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用工荒是一件好事,這說明一些傳統落后的產業已經不行了,倒逼廣東產業升級。"劉江華認為,遇到"用工荒"的企業除了轉行,還可以通過升級設備,引進先進技術,減少普工總量,提高單個熟練技術工人的工資待遇,或者通過改善用工環境,"感情留人"。
廣東勞動學會副會長羅明忠卻認為,這種"缺工"現象是一種結構性缺工,缺的是高端創新人才和勞動密集性的普通工種,而位于中端的大學生就業仍困難。他表示,以前"要多少人,有多少人"、"打工者排隊進廠求一份工作"的時代已經不復返了,現在企業應該正視人力資源供給相對不足的局面,而這一狀況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而廣東早在幾年前就看到了這一趨勢,提出產業升級,他說,"用工相對短缺,也可轉換為積極、有利的因素"。
企業眼中的幸福感
本報記者在此次調查中,對目前市面上招工企業提供的待遇和條件進行了統計。此外,對求職者"幸福感"進行了調查。兩者對比,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差距,更可以分析出"用工荒"的癥結所在。
工資高幸福感自然強
"現在的工人都很現實啊,上來先問工資多少,我們開出1600元,他們覺得少了立馬掉頭走。"番禺一家家具公司的招聘負責人趙先生的話語中透出些許無奈,"特別是90后員工,太不穩定了,動不動就跳槽,我們公司年前回家的工人不少,可年后回來的卻寥寥無幾。"
趙先生覺得,只有不斷提高工資,才能吸引新生代農民工。"企業文化很重要,但工資不夠高,競爭力就不夠強,工人們會’用腳投票’。工資越高,工人的幸福感就越強。"
注重企業文化提供上升通道
廣州一食品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黃先生被問到企業如何提升員工幸福感時表示,不斷完善企業的管理制度,注重企業文化,并為員工提供通暢的上升通道,就能給員工極大的幸福感。
黃先生舉例說,"干滿一年后,我們在年度調薪的基礎上,還會根據市場的工資水平,對業績出色的員工進行更大幅度的加薪,從而起到激勵作用。"
此外,公司還為員工提供縱向和橫向的發展空間,做銷售的可以去嘗試做會計,收銀員也可以調去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總之,想盡一切辦法讓員工在公司內部合理流動,活水才好養魚啊。
外來工眼中的幸福感
幸福感一:就是和城里人一樣生活
"南沙區太遠了,還是在番禺這邊找吧。"曾在某服裝企業做過文員的小徐已經在番禺待了3年有余,"現在工作機會很多,就拿番禺來說,每周三和周六都有大規模招聘會,我在番禺待慣了,現在有了地鐵,去廣州市區也很方便,幸福感就是和城里人一樣生活。"
幸福感二:有適合自我發展的平臺
"我是一名電焊工,維修的技術也懂一點兒,因此找工作的面比較廣,很多企業都愿意要我。"來自四川綿羊的小劉看上去自信滿滿,"家鄉那邊也有工作機會,但我還是想出來闖闖。企業應該是個人學習和成長的平臺,我很希望能夠在工作中接觸到更多人,學習更多知識,今后有機會自己創業。"小劉表示,雖說自己投出了10份簡歷,也有企業表示了要人意向,但他覺得跟這些人力資源部門的人談不到一塊兒去。"我覺得在這樣的公司里跟這樣的人共事不會有什么幸福感。"
幸福感三: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
"我找工作一點也不愁,就是希望有公司能給我老婆也安排個活兒干,同時給小孩找個上學的地方。"老家河南的模具師傅吳先生今年35歲,他此前在深圳打工,妻子和孩子一直在農村老家生活,每年過年才能見上一面。"要說不想家,不想老婆孩子,那是扯謊,哪個不想一家團圓啊。"因此,吳先生找工作的標準不是*工資高,而是哪家能順帶解決妻子的工作,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讀書的地方,他就上哪去。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