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加速上漲“口惠”更要“實至”
2010年10月12日來源:新聞晚報刊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東海證券等機構日前聯合發布的 《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10年三季度),主題為工資形成機制變革下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報告認為,中國低端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形成機制,正從傳統的 "生存工資定價法則"轉向"保留工資約束下的市場議價法則"。(10月7日《京華時報》)
有關收入分配改革,特別是漲工資的話題,近段時間被密集提及,如全國各地普遍上調*低工資標準,人社部正在醞釀出臺《工資條例》,不少省份還提出了工資倍增計劃,江蘇省甚至提出"效益不好也要加工資"。《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提出,中國低端勞動力市場的工資形成機制,正從傳統的 "生存工資定價法則"轉向"保留工資約束下的市場議價法則"。對于廣大工薪階層來說,如是漲工資的愿景,值得期待。
一百年前,美國汽車大王福特對工資問題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再沒有比工資更重要的問題了,因為這個國家的大多數人都是靠工資生活的,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決定著這個國家的繁榮。 "福特的話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出臺政策措施,在"控高"的同時,做好"提低"工作。用人單位應該積極行動,政府也責無旁貸。
當然,工資到底該怎么漲,需要政府做出一攬子的制度安排,有待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公平的勞資平臺上協商與博弈。政府出臺政策,提出工資倍增計劃,無疑是一條途徑,但是政策關鍵在執行。通過政府的強大執行力督促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全面落實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提高勞動者的市場議價能力,讓勞動者工資水平與企業效益、經濟發展同步提高,十分重要。
而且,政府應該通過實際行動推動漲工資。特別是經濟效益不好的企業與中小型民營企業,要讓他們給勞動者漲工資,政府應該體現責任擔當。比如,減免企業稅負,就值得考慮。全國人大財經委與人社部曾提出過 "化稅為薪"的建議:對提高工資有困難的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營業稅,實現員工工資的正常增長,即政府把一部分稅收讓渡給企業用于漲工資。通過減稅,讓中小企業有能力加薪,有利于企業產業升級,擺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擾,緩解 "用工荒",也有利于調節收入分配,消解民眾的物價焦慮感。
當然,如何把減稅漲工資落到實處,是一個具有技術含量的話題。一方面,相關部門要把握公平導向,陽光操作,把減稅實惠送給真正需要幫助的微利中小企業、困難企業,避免壟斷行業與富裕企業搭減稅便車,甚至趁機偷稅漏稅。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完善制度設計,與享受減稅待遇的企業約法三章,督促這些企業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工會組織要積極促成工資協商制度,增加職工談判話語權,讓漲工資由藍圖變成現實。避免政府讓渡的減稅利好被企業截留,勞動者*后"口惠實不至"。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