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現反季節招工潮 圣誕拉動外需回暖有限
2009年9月17日來源:經濟參考報
圣誕節拉動外需市場回暖有限,珠三角招工熱或許曇花一現。
短期訂單回升用工不確定性增加
珠三角地區近期出現的招工難被看作是經濟回暖的一個良性信號。但記者在珠三角企業通過調研感到,應引起重視的另一個問題是,目前部分訂單回升是由圣誕節等短期訂單拉動的,這就意味著對經濟回暖的態勢應謹慎研判,如若是經濟有限回暖,更應提早做好短期內大批招工的"用工后遺癥"問題。
制造業用工形勢是由行業出口的形勢決定的。今年7月,廣東省外貿出口單月進出口貿易總值創出今年以來*小同比降幅14.9%,較5月的22.1%和6月的15%,呈現出持續收窄的趨勢。
目前,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降幅則趨緩,降幅均小于整體出口降幅。*近出口訂單回暖*明顯的,是一直不被看好的鞋帽、箱包、服裝以及手機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
海關統計數據顯示,廣東上半年包括服裝、玩具等傳統行業訂單出現明顯回升跡象,一般貿易項下玩具、箱包、鞋類、塑料制品、陶瓷出口更分別增長25.9%、14.8%、8.8%、6.3%和4.1%。而在珠三角勞動力市場上,也是這類企業對員工有較大的缺口。
訂單回升是否意味著經濟回暖?有專家指出,關鍵看企業接的是長單還是短單。
記者走訪的部分企業反映,往年國外買家在年初已下全年訂單,目前絕大多數企業訂單仍是一個季度的短期訂單,說明目前國外買家仍較為保守。
東莞匯安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對部分招聘企業的走訪調查也顯示出,目前很多企業訂單增加的情況尚不穩定,眼下的訂單增加除受益于傳統生產旺季因素之外,圣誕節、萬圣節等市場因素帶來的歐美短期訂單也不少。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黎友煥向記者指出,廣東對歐美*具優勢的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因而金融危機以來,去年10月后服裝、玩具、鞋帽等輕工產品訂單突然銳減。過了廣交會春交會,去庫存完成后,對這些生活必需品必須補貨,訂單立刻就回暖了,但長單變短單、大單變多個小單的現象很突出。
"訂單的數量可以是短期,也可以是中長期,如果是一個長單肯定很好。假如是把以前的訂單,集中到現在這段時間投放,工人的需求量自然會猛增。如果訂單的總量沒有增加,就不能說經濟回暖。"黎友煥指出。
據一些企業反映,目前的企業訂單是年終趕貨補充庫存,9月底后就沒有訂單了,到時工人可能又會放假。
從匯安人力市場等搜集到的企業信息顯示,當前訂單增多主要還是與季節性的生產有關,很多企業接單都是短期的。訂單做完了原來的問題又會出現,工人就可能再次面臨找工問題。
因而,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一些地區出現的"用工需求熱"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目前珠三角招工熱能維持多久,業內人士表示:沒有太大把握。
根據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2009年二季末與上季末相比,制造業新增員工5.29萬人,占全部企業新增員工的84.1%。但是從總體上看,今年上半年廣東企業員工錄用數量仍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根據中央有關部門的統計數據,截至2008年年底,在我國1.3億外出就業的農民工中,約有2000萬人由于經濟不景氣無法找到工作而返鄉。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博士丁力則認為"未來經濟的發展我們還要做好長期的準備,回穩的基礎還不夠扎實,表現在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任務還沒有完成。國際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還沒有完全脫困,這兩個原因都決定了我們要有長期的心理準備。"
為防范經濟有限回暖下的用工后遺癥問題,專家指出,近期應加強企業信息調查收集,有關勞動部門應及時對企業用工需求開展調集,收集用工需求信息,及時通過網絡發布信息,調節用工流向。與此同時,還可根據企業用工實際,組織部分優勢企業,與部分技工學校對口開展校企合作,包括訂單式培訓等合作項目,提高工人工作技能。
珠三角出現反季節"招工潮"
江西新余縣24歲的小伙子張佳海怎么也沒想到,剛剛在東莞市匯通人才招聘市場轉了不到一個小時就順利地找到了一份月收入2000元的工作,而且用人單位還迫不及待地用專車直接把他拉到了工廠。
小張在東莞打工已有三年了,可去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讓他所在的工廠訂單如自由落體式下降,沒有訂單就沒有加班,收入只能拿到千元不到的當地*低工資,付完房租也僅能支撐簡單的一日三餐。今年春節回老家后,小張索性留在家鄉不出來打工了。
"前段時間聽在東莞的老鄉說,現在工廠又開始招人了,我就回來試一試,可沒想到,找工如此順利。"
然而,東莞一家服裝廠人力資源部經理蔣文勤的心情則沒有如此輕松。在智通人才市場等了一上午才收到10多份應聘簡歷。
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世界制造工廠"---珠三角一年來持續"找工難",然而,近幾個月,在訂單回升、季節性用工難、勞動力求職人數下降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珠三角出現反季節"招工潮",用工缺口大,局部甚至出現"用工荒"。
記者日前在東莞、佛山、深圳等珠三角地區調研發現,很多工廠的門口張貼著急需用工的招聘廣告。制鞋、玩具、服裝等傳統行業訂單從6月份開始陡增。
龍昌玩具廠門口懸掛著"龍昌玩具:信譽好,訂單足"標語吸納工人。該廠總經理助理蘭杰洲告訴記者,公司剛從外省勞工市場"調來"了200人,還是滿足不了企業的"胃口"。
佛山市人才市場,招聘信息不僅貼滿各個櫥窗,還貼到了市場的后墻上。佛山歐司朗人力資源部招聘代表朱國光告訴記者,從6月份開始,訂單開始增加,僅民用鹵素燈部的訂單就增加了180%,急需招聘大量生產工人。
美的、佛山照明、雪萊特、普利華等大型龍頭企業的身影也出現在招聘市場上,招聘量少則數百,多則上千。
一些企業用放寬年齡限制和提高收入吸納工人。東莞市厚街鎮榮通鞋廠就將車工、手工等普工的招聘條件中年齡放寬到25歲到38歲,基本工資由原來的1200元提高到1600元。
一些地方政府聞聲而動,主動出擊,應對用工緊張。東莞市勞動局8月份率領該市38家企業到省內的云浮市招工5000多人,并還將計劃到韶關招工。
東莞市智通人才市場提供的數據顯示,5月份招工企業忽然增加,進場企業數達到8000多家,職位數量也達到八萬多個,比4月猛增30%-40%。六七八三個月基本保持了這樣的狀態。據悉,東莞人力市場今年二季度招聘崗位約有1.3萬個,求職人數僅為6000人次,用工缺口超過50%。
智通人才市場公共關系部經理蔡曉梅介紹說,5月份以前,6000多家企業進場招聘提供五萬多個職位,而求職者有七萬多人。到了5月,約9000家企業提供崗位近九萬個,大大超過4月份,但求職者卻迅速下降到六萬多人。
巨大的用工缺口給勞動合同法夾縫中艱難求生的勞務派遣公司也帶來一絲熱意,由于招工熱來得實在太快,勞務派遣公司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信誠勞務輸出公司經理楊敏瑞覺得,過去半年業務猶如坐了回過山車,今年年初,公司有近百名打工者無工可做,幾個月后,"許多工廠又開始加價向我要人。"
從民工慌到民工荒
中國勞動力市場悄然演變
短短半年,珠三角的勞動力市場經歷了一次截然不同的轉變,從打不到工的"民工慌"到招不到工的"民工荒",中國勞動力市場發生著悄然變化。
一系列來自政府和勞動力市場的數據印證了珠三角目前用工缺口大的現實。
統計數據顯示,東莞市企業用工需求向上轉向。據東莞市勞動局紀檢組長寧康介紹,從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2008年,東莞市用工需求出現較大幅度的下降趨勢,一至四季度分別為28.5萬人、19.6萬人、15.6萬人、10.9萬人,第四季度下降幅度尤為明顯。
今年以來,東莞市企業用工形勢出現積極變化。4月份,企業用工逐漸回暖;5月份開始,用工需求出現恢復性上升。一二季度分別為12.99萬人、18.7萬人,分別較前一季度上升19%和44%,特別二季度已恢復到去年同期95%的水平。
珠三角其他勞動力市場,招聘量和空崗數從5月起也呈現每月遞增。
據深圳市人才市場介紹,4月至7月,該人才大市場進場招聘單位提供的崗位數分別是86146、108851、131459、139063個,不僅月度環比連續增長,和去年同期相比更是實現了大幅增長。尤其是六七兩個月,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幅度高達143%和135%。
近期,廣東省統計局對全省598家企業開展季度用工情況重點調查,結論是"從2009年二季度開始,廣東企業用工需求呈增長趨勢。"據統計,今年二季末,企業員工總數比上季末新增加6.29萬人,其中新招高校畢業生0.32萬人,占5.1%;農民工4.75萬人,占75.5%;省外戶籍農民工3.82萬人,占60.7%。與上季末相比,企業員工凈增2.74萬人,增長3.3%。
有關專家對珠三角時下出現的用工缺口大甚至局部出現"民工荒"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訂單回升直接拉動用工增加。據統計,*近幾個月來,廣東省外貿有明顯回暖跡象,出口額降幅逐漸收窄,五六七月出口降幅分別為21.2%、18%和15.1%。7月當月進出口額創下年內新高,達到548.2億美元,環比增長11%。之前跌幅很大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都在迅速反彈,7月出口降幅分別比上半年收窄5.4%和13.1%。西方圣誕節、感恩節和萬圣節的市場因素,也使珠三角不少閑了一段時間的工廠變得忙碌起來。這些,直接拉動了用工的增加。
供需高峰期錯位。東莞市勞動局副局長黃惠屏指出,根據多年流動就業的慣常情況,每年*季度(集中在春節后)是勞動者外出求職的旺季,也是企業用工需求的旺季。但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節前,大部分企業都擱置了新一年的用工計劃,部分企業在當時困難的情況下甚至有意讓員工自然流失,一些企業還繼續出現裁員;節后,由于經濟前景不明朗,企業不敢貿然招人,錯過了求職旺季。當前,企業生產訂單增加,部分企業急需批量招工,因而出現短期性、局部性招工難的情況。
季節性用工難一直是企業普遍存在的"老大難"問題。黃惠屏同時指出,在往年訂單充裕的情況下,一般六七月份也會進入生產旺季,企業用人增加;而六七月份通常是普工求職的淡季,因而每年這個時期都會出現用工緊張的情況。
勞動力市場求職人數同比下降。盡管目前勞動力需求出現恢復性上升,但求職人數仍未恢復到去年同期水平。據分析,求職人數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底因裁員、放長假、自然減員等返鄉的部分員工,特別是90年代中前期已外出務工且有一定積蓄的中年員工,尚未外出務工求職。
據了解,金融風暴肆虐時,東莞勞動力市場至少失去了60萬個工作崗位,近百萬人被迫離開東莞。一部分人回到家鄉,受惠于當地政府的就業創業政策而留在了家里;另一部分人則流向了長三角以及西部,還有北京、大連等地。
求職人群發生較大變化。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新民教授分析指出,目前勞動力市場的情況顯示,求職群體的年齡出現結構性變化,新求職人群以"80后"、"90后"為主,約占70%。新一代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除工資薪酬外,更加注重對職業前景的選擇,且把就業地區環境、就業企業工作場所環境及周邊生活環境列為就業選擇考慮的條件。相反,企業招工時一般提出崗位要求"吃苦耐勞"的前提,而忽視員工自身發展的訴求。因而,相當部分新勞動力不愿意從事流水線的一線普工工作,就業流動性加大,也造成了局部地區出現用工緊張。
國內地區差異縮小使外出打工者減少。有專家指出,人才的流動是因為有落差才發生的,能夠形成流動是因為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形成包括工資福利、工作環境、發展前景等方面的落差。隨著東部與中西部在工資以及福利待遇上差距的縮小,加上當前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惠農和就業扶持政策,東部的吸引力較之以前下降,同時,現在很多人不愿意再去打普工,而更傾向于專業技術和管理經營類崗位。
記者在東莞采訪時了解到,工資待遇過低是很多農民工離開珠三角的*直接原因,如東莞的*低工資標準才770元,因為經濟危機訂單不足、加班減少,以如此低的工資要維持在廣東的基本開支十分艱難,許多工人除了辭職別無選擇。如果選擇在家鄉務農或就地打工則收入更為可觀。
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金融風暴發生后,農民工就業趨向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一是輸入地由原來的以珠三角地區為主,轉變為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以及西部地區;二是吸納農民工就業較多的企業逐步由出口加工型向內銷型轉移;三是在輸出地政府的積極引導下,農民工由轉移就業向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就地創業轉變。
珠三角用工模式要突破創新
珠三角又現"用工荒",這種用工緊缺的現象讓經受全球經濟危機陰霾的珠三角感到了久違的亮色,釋放著經濟在回暖的良性信號。同時,此次"用工荒"中呈現出的新特點也警示著"用工荒"要得到徹底解決,珠三角用工模式亟待創新突破。
"用工荒"在珠三角并非*出現,但全球經濟危機后的此番用工荒有一個現象十分值得關注,那就是求職群體的年齡出現結構性變化,新求職人群以"80后"、"90后"為主,約占70%。
新一代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提高,除工資薪酬外,更加注重對職業前景的選擇,且把就業地區環境、就業企業工作場所環境及周邊生活環境列為就業選擇考慮的條件。以往企業招工對"吃苦耐勞"的要求,與新求職群體訴求有了分歧,在一個層面加劇了用工緊張。
客觀地看,新一代求職群體的訴求,是對上一代農民工承受的用工模式的糾正,這些訴求應引起用人單位的高度重視,并將成為推進社會公正和平等的力量。
要改變目前招工難的局面,僅僅靠提高工資吸引用工已經不夠,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才是長久之計。要增強對求職者的吸引力,企業和政府都應嚴格遵守和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改變目前的用人環境,不能再把廉價勞動力作為自己發展的動力,從根本上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同時,解決招工難,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我國的用工體制,如可借鑒國外的經驗和做法,突破性地實現勞動力市場屬地化管理。據了解,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勞動力市場是按照屬地化管理的,即勞動力在哪里打工,就屬于當地人口的一部分,其低保就會納入當地政府的管理范疇。目前,國內沒有把農民工納入當地的屬地化管理,農民工對打工地缺乏歸屬感,流失性很大。在市場缺工時,也很難迅速回歸。
因而,在產業結構調整和整體經濟恢復的雙重壓力下,此輪"民工荒"應該成為珠三角加快產業升級和轉變用工等發展模式更為緊迫的驅動力,迫使珠三角政府和企業認真梳理和反思在多年快速發展中用工模式積累下來的弊端,這將對珠三角未來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