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國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經季節性調整的*新失業率數據,今年5月至7月,當地失業率達到3.7%、失業人數達14.5萬。同期總就業人數367.1萬人、總勞動人口381.6萬人。
與4月至6月的3.5%相比,當地*新失業率上升0.2個百分點,人數亦多出近8800人;與2024年同期的3.1%相比,數字則上升了0.6個百分點;再與2023年當地近乎實現“全民就業”時相比,當年失業率數據則維持在2.8%左右的水平。
因事關就業及經濟發展形勢等多重背景,如何解讀及應對這一創下了2022年9月至11月以來新高的失業率數據,正在當地引發熱議。
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是推動整體失業率上升的核心原因,為當地主要行業失業情況均出現上升,其中尤其以建造業及餐飲業成為“重災區”(失業率超過5%),失業率分別升至7.2%及6.4%。而在吸納就業人口較多的零售業領域,失業率情況亦回升0.3個百分點,達到5%。
具體而言,當地建造業失業率呈現持續增加態勢,上升0.4個百分點至7.2%,其中,地基及上蓋工程失業率上揚0.6個百分點,達到7%;樓房裝飾、修葺及保養失業率雖達8%,但已較前一統計周期的8.3%回落了0.3個百分點。以上游的地產行業為例,發展商暫緩新住宅的建造及施工節奏,以及各類承建商的清盤,行業對相關人手的需求正在持續減少。
在地產持續低迷的狀態下,開發商入市拿地及開工信心不足,香港建造業失業率呈現持續上升態勢。公共基建類設施,則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領域。攝/焦建
與之相關的焦點問題,則是這一失業率上升的態勢是否持續。在此方面,香港生產力促進局近日公布的今年三季度中小企*營商指數調查結果顯示,環球經濟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當地中小企對生意額的信心有所回落,綜合營商指數也創下自2022年二季度以來*低。
受一系列相關數據影響,當地亦有一些經濟分析預測指出,當地企業下半年的招聘計劃如繼續保持審慎態勢,預期未來數月,當地失業率或升至接近4%。如樓市升溫及零售業持續回暖,則情況會稍有改善。
在此基礎上,除多個重點行業失業率情況未出現明顯好轉這一持續態勢,各方亦關注當地是否存在失業率上升的結構性等原因,及如何采取措施進行緩解。
在解釋短期波動的原因時,中國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在8月19日指出,雖然當地失業率輕微上升,但也留意到同期總就業人數增加,失業人數上升部分因為當地應屆畢業生及離校人士投入勞動市場。“每年暑假均有一批畢業人士想投入職場,相關數據因此會出現些微升幅。”孫玉菡指出。
對于這一說法,香港立法會至少已有數位議員表達了保留意見,并指出每年畢業生在暑期開始找工作會帶動部分行業的失業率情況調整,但他們一直較少投身于建造及飲食等相關行業,因此今年這些行業的數據上升值得關注,“不能坐等畢業生升學或者選定工作后的失業情況自然緩和。”
香港勞工界的一位立法會議員就表示,目前很多行業的人力需求已經減退,本地職業缺口減少,失業率持續上升,特區政府應即時暫停輸入外(來)勞(動者)。
這一建議與2023年9月初中國香港開始執行的一項名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部分相關。按照當時的政策規定,中國香港特區將暫停執行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或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為期兩年。而如香港特區對此不提出延長,相關暫停被認為將于今年9月4日屆滿。
部分相關統計數據則顯示,近兩年來,當地引入超過5.4萬名外勞。在此背景下,有97%的當地建造工人認為輸入外勞影響就業和收入;部分餐飲業工人也表示,擴大外勞輸入后,工時減少、工資也受壓。
但亦有部分雇主指出,當地零售及餐飲業被認為服務態度差的原因之一在于人手不足,而年輕人又不愿意入行,假如能早點輸入外勞,則或可倒逼本地工人提升服務素質,降低倒閉幾率。
對于這種矛盾,當地一位人力資源行業人士對《財經》指出,其中存在的模糊地帶是雇主指出當地缺乏足夠人手所以招聘外勞,而當地工人則認為雇主有意降低在港招聘比率,因此在招工時往往顯得不積極。
而在此基礎上,亦有部分雇主出于節省成本等原因,聘用遠低于當地正常薪酬水平的非法勞工,并使得“黑工”問題日益浮出水面。裝修、展會布置、網約車等行業可能是存在問題較為嚴重的領域。數月以來,當地已經采取多項措施打擊黑工行動,拘捕逾百名“黑工”和多名違法雇主。
針對各界呼吁較多且爭議較大的領域,孫玉菡透露稱,對于前述優化計劃的政策檢討仍在進行之中,首批配額于2024年上半年開始批出,2026年初到期,預計2026年上半年完成檢討。
在此之前,香港的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將推出兩項改善措施,包括增設專題網站展示涉及輸入外勞申請的職缺。在此基礎上,香港也將從今年9月起針對飲食業增設要求,申請輸入初級廚師及侍應的雇主須于四周本地招聘期間到勞工處就業中心實地招聘,工友可即場面試。
針對相關措施的調整背景,香港一家智庫類機構的研究負責人近日對《財經》解析指出,要看到香港年輕人的就業志趣和結構,以及當地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一方面是年輕人熱衷于成為醫師、會計師或律師等,另一方面則是當地的醫護等行業的持續人員短缺。要高服務就要適度打開市場,否則難以實現既要又要。”
這位負責人也建議稱,要解決保證本地勞動者優先就業和人手短缺行業引入人手的矛盾,首先必須要考慮更加清晰透明地按各行業及工種的就業及失業數據,動態調整不同工種的申請配額,更精準地符合市場需求。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近日亦建議指出,香港應進行高層次長遠規劃,以職業培訓方式,將餐飲業等剩余勞動力,轉移至安老、機場等欠缺人手的行業。
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22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