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工資水平節節提升 社保體系層層完善
2009年8月19日來源:陜西省統計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全國人民六十年的不懈奮斗,中國的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陜西省的勞動就業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職工工資水平不斷躍上新臺階,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在逐步形成。
一、職工工資水平不斷提高
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踐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體制的偉大變革促進了職工工資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帶動了職工工資水平的大幅增長。陜西省職工工資制度和工資水平也經歷了幾個不斷完善和逐步提升的發展階段。
1、建國初期(1949年-1955年)--社會主義性質工資分配制度初步形成階段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生產力落后,加之連年的戰爭創傷,我國面臨全國范圍內的嚴重失業,同時,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又急需大量人才,國家實行的是"低工資、廣就業"的政策。機關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實行供給制和工資制并存的兩種制度,剛進城的各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一般享受供給,而舊有人員則享受工資制。為了迅速扭轉全國范圍內大量失業的艱難局面,黨和國家根據當時的情況,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同時,采取多種措施解決失業和就業問題,針對不同失業而采取不同的救濟與安置。同時,于1951年實行了*次工資改革,徹底廢除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不合理的工資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性質的工資分配制度,初步貫徹了按勞分配原則。到1955年底,全省職工人數已達56.2萬人,比建國初1949末的13.4萬人凈增42.8萬人,1955年全省國有單位職工平均工資為603元,比1952年的495元增長21.8%。這次改革,適當提高了職工的工資水平,同時也改善了產業之間、地區之間的工資關系。輕重倒置的現象也有所改變。在改革前的1950年,各產業的工資水平順序是紡織、機械、煤炭、輕工,改革后的1953年為燃料、紡織、機械、輕工。
2、改革開放前期(1956年-1977年)--職工工資水平處于徘徊不前階段
1956年,為了縮小*高工資與*低工資的差距,黨中央、國務院進行了第二次工資改革。1956-1960年期間,先后三次降低了領導干部的工資,這期間,陜西省國有單位職工平均工資出現連續三年較大幅度的減少,由1957年的650元降低到1960年的554元,減幅達14.8%。調整后的機關和企業干部工資差距有了一定程度的縮小,但工資關系趨于不合理,形成吃"大鍋飯"的局面。在其后的20多年時間里,我國工資制度沒有大的調整,職工工資標準和水平基本沒有提高,處于不穩定的徘徊不前階段。到1977年,陜西省國有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633元,比1956年的622元增長了1.8%,全省職工工資水平在21年的時期內僅提高了11元,年平均增速只有0.1%。這段時期也是建國以來陜西省職工工資增長的低谷時期。
3、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1998年)--職工工資水平處于穩定增長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資制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1978年,恢復獎勵制度;1979年國有經濟單位40%調整工資;1981年,1982年機關事業單位調整工資;1983年對企業職工再調整工資,建立了津貼、補貼制度,實行企業獎金提留隨同企業盈利多少浮動制度;1985年,在機關事業單位實行以職務工資為主的結構工資制,解決了工作人員職級不符問題,在企業實行職工工資總額同企業經濟效益掛鉤,企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行研究確定企業內部的工資分配形式,國家不再統一安排企業的工資調整;1993年,實行動態的彈性工資計劃,勞動部門對各地不再下達職工人數、工資總額和招生等計劃指標;1994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再次進行改革,建立了職級工資制,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晉級增資機制。通過這些工資制度的改革,陜西省職工平均工資已由1978年的654元提高到1998年的6029元,增長了9.2倍,年均增速11.7%。成為陜西省建國以來職工工資水平增長幅度較大的穩步增長階段。
4、近十年(1999年-2008年)--職工平均工資處于快速增長階段
在第九個五年計劃后期,我國基本完成企業工資由市場決定機制改革。在此基礎上,陜西省下發了《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勞動保障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企業內部工資分配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陜政辦發[2007]147號)文件,建立和完善企業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同時,對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也進行了再次改革。這段時期,陜西省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快速增長,從1999年的6931元增長到2008年的25942元,增長了3.7倍,年均增長15.8%,這是陜西省在崗職工工資水平*連續十年保持兩位數平穩快速增長的階段,特別是近兩年(2007年和2008年)的平均工資增速更是突破了20%大關,這段時期也是陜西省職工生活水平提高*快的時期。
二、職工工資現狀及結構特點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國家和省上綜合性宏觀政策措施的出臺,經濟體制和結構的調整步伐加快,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政策的具體實施,有關加快中小企業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陜西省城鎮勞動就業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勞動就業呈多元格局,在崗職工工資水平隨之顯著提高,職工的工資構成亦呈現新的特點。
1、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其他經濟類型職工工資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并存的經濟制度的確立和"三結合"就業方針的實施,我國的經濟和就業體制都發生了巨大變革。國有企業改革邁出大步伐,一些國有企業逐漸退出了競爭性行業。人們的就業觀念隨著經濟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也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很多人離開國有和集體單位,進入非公有制經濟單位就業。到2008年末,全省城鎮單位中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在崗職工比1997年末人數都有較大幅度的減少,減幅分別為28.4%和64.3%,而同期的其他經濟類型在崗職工人數則增長了8.4倍。同時,三種經濟類型在崗職工工資總額所占比重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動。2008年,全省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85.62億元,其中國有經濟類型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63.75億元,占全省工資總額的74.4%,比1997年減少了14.7個百分點;城鎮集體單位所占比重減少了5個百分點,而其他經濟類型所占比重則從1997年的2.9%上升到2008年的22.6%,增加了19.7個百分點。
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二、三產業職工工資增長迅猛
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進一步加快,陜西省也抓緊調整步伐,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先后將發展重點轉向能源化工及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輕工業、商業、金融保險業、飲食業、服務業以及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第三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逐步趨向合理。隨著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各產業的就業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而帶動陜西省二、三產業職工工資快速發展。2008年,陜西省一、二產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占全省總額比重比1997年分別下降了0.1和11.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則上升了11.7個百分點。2008年,全省三大產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分別為16960元、23541元和27676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4.3倍、4.7倍和5.2倍。第三產業工資水平的大幅提升,說明陜西省就業渠道趨向多元化發展和職工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3、各行業職工工資全面提升
隨著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陜西省各行業職工工資普遍提升。其中,房地產業增長*快,2008年房地產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2769元,是1997年4968元的6.6倍。金融業、教育業、居民服務業和采礦業平均工資都增長了5倍以上,其余各行業也都增長了三倍以上。在各行業職工工資得以較快增長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行業間的收入差距也呈擴大趨勢。1997年,全省*高行業職工平均工資是*低行業的2.5倍,而這一差距在2008年則擴大到2.7倍。
三、建國六十年來,勞動保障體系作為整個國家制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深刻變革,并不斷趨于完善。
建國初期,由于城鎮從業人員較少,離退休、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障基本上由企業負擔,但十年動亂使正常的離退休制度被打亂。改革開放以后,陜西省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才開始逐漸恢復,并快速發展。改革初期首創的"三結合"就業方針下勞動服務公司模式,理論標準辯論時期首創的"西安勞務市場",對困難企業和國有企業離退休人員的"兩個確保",下崗失業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制度"并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陜西模式"和農村養老保險的試點,都是陜西省社會保障體系構建過程中的亮點。
1、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
陜西省的養老保險制度從1986年開始起步,1992,出臺了《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認真實施在全省進一步開展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安排意見和全民所有制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金全省統籌方案的通知》,開始探索陜西省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制度。從1998年起,陜西省先后出臺并實施了《陜西省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條例》、《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統一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辦法的通知》和《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從制度上保證了陜西省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進一步完善。2008年底,全省參加養老保險職工人數為433.37萬人,比1999年的200.43萬人增長了2.2倍,年均增長8.95%。
2、失業保險快速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失業已成為很普遍的現象。1986年,陜西省按照國務院《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建立了失業保險制度。國務院《失業保險條例》的頒布后,以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形式先后制定了《陜西省〈失業保險條例〉實施辦法》、《陜西省失業保險金申領發放辦法》、《陜西省失業保險基金省級調劑金管理使用辦法》、《陜西省失業人員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補貼申領支付辦法》等配套文件予以貫徹實行,同時根據工作需要,適時下發《失業保險基金實行社區的全市統籌有關問題的通知》、《陜西省關于事業單位參加失業保險有關問題的通知》和《陜西省失業調控方案》,形成了一個基本完善的法規政策體系,覆蓋范圍也擴大到城鎮全部職工。1998年全省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達232萬多人,失業保險收入1.4億元,支出1.3億元,享受失業保險的職工5萬余人。到2008年,全省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已達330.39萬人,是1998年的1.4倍。
3、基本醫療保險實現了制度全面覆蓋
1998年《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出臺之后,陜西省及時出臺了《陜西省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總體規劃》,全省十一個市、區級107個縣(市、區)于2000年先后出臺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實施方案,全面啟動了實施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近年來,針對國有關閉破產困難企業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農民工進城務工期間的醫療保障等問題,省政府相繼出臺了各種專項政策措施。同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也已啟動,這標志著覆蓋陜西省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截至2008年底,陜西省參加醫療保險職工人數為432.67萬人,比2001年增長2.0倍。
4、工傷、生育保險制度不斷完善
1996年陜西省頒發了《陜西省企業職工工傷保險實施細則(試行)》,這是陜西省建立工傷保險制度的*個獨立的規范性文件。此后,陜西省在2004年頒布了《陜西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省政府97號令),標志著陜西省工傷保險制度進入了一個法制化的全面建設發展階段,同時根據勞動制度的改革還建立了女工生育保險制度。2008年底,陜西省參加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247.61萬人和147.60萬人,分別比2001年底凈增137.61萬人和121.30萬人。
隨著《陜西省實施〈城市居民*低生活保障條例〉辦法》的下發和貫徹實施,陜西省貧困人口的*低生活保障問題也被納入了制度化軌道,*低工資標準和低保標準隨著制度的完善也不斷提高。2002年底,陜西省城鎮居民*低生活保障人數和戶數分別為71.99萬人和27.73萬戶,到2008年底已分別提高至84.46萬人和36.64萬戶。日趨完善的社會保險體系和不斷健全的社會救濟體系共同構成了陜西省逐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體系。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