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100位就業人員中,約有27位從事靈活就業;靈活就業人員占城鎮就業人員的4成多。與此同時,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外賣騎手、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各類主播為代表的新型靈活就業群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靈活就業在吸納重點群體就業、穩定居民收入、緩解就業壓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另一方面,與傳統單位就業相比,靈活就業存在工作穩定性不強、社會保障不足等就業質量方面的挑戰。
中央在2021年就已明確提出要健全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社保制度,相關部門也進行了一些政策探索。近日,多家平臺主動宣布為騎手入社保。這將我國靈活就業人群的社保改革繼續向前推進了一步。
2億靈活就業者“群像”
靈活就業是指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所、保險福利、勞動關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業化和現代工廠制度基礎上的就業形式,主要包括個體經營、非全日制等就業方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靈活就業人員規模在2億人左右。2023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4041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7032萬人,也就是說,靈活就業人員占到了全國就業人員的27%,占城鎮就業人員的43%。
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分為傳統的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型靈活就業人員。個體戶作為自雇者,一直以來是靈活就業的主力軍,與建筑、餐飲等領域的進城務工人員等都屬于傳統的靈活就業人員;數字經濟賦予靈活就業新特征,催生了以平臺就業為代表的新型靈活就業形態。
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與智聯招聘共同發布的《2024中國新型靈活就業報告》(下稱“報告”)將新型靈活就業定義為由數字經濟發展所驅動,依托于互聯網平臺發展起來的新型就業形式。具體包括七個工種,網約車類、配送類、生活服務類、知識服務類、媒體類、直播類以及網絡電商類。其中,前三類屬于基于位置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后四類屬于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
從供給端看,女性、年輕人和高學歷群體更傾向于選擇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男性、中年人和低學歷人群更青睞于基于位置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
這類依托于互聯網就業的人員也被稱為新就業形態人員。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顯示,全國新就業形態人員達8400萬人,占職工總數的21%,主要分布在交通出行、生活服務、知識技能分享等領域。
報告稱,媒體類、網絡電商類、知識服務類和直播類等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形式,對于年輕人來說更具有吸引力。在這類求職者中,21~25歲的占比*高,達到45.2%,顯著高于傳統就業的32.7%。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生活服務類和網約車類等基于位置的體力型工種,30歲以下求職者的比例相對較低。
同時,新型靈活就業職位在學歷門檻上更為包容。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中,分別有86.7%和39.8%的職位對學歷不設限制,均高于傳統就業職位的26.0%。相比之下,傳統就業職位在高等教育學歷要求方面比例明顯更高。要求本科學歷的傳統就業職位占26.0%,而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僅為1.9%和18.7%。
這表明,新型靈活就業為不同能力背景的求職者提供了多樣化選擇,體現了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和包容性。基于位置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為無工作經驗、低學歷勞動者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而基于云端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則兼顧了靈活性和專業性,為高學歷人才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業選擇。
在收入方面,課題組使用智聯招聘的抽樣數據的實證研究發現,新型靈活就業職位比傳統就業職位提供的工資水平區間更高,尤其是基于位置的新型靈活就業職位(如網約車、即時配送、家政服務),具有更高的收入溢價。傳統就業職位主要集中在6001~8000元的薪資,占比為24.2%。新型靈活就業中,基于位置的職位在10001~15000元的占比達44.9%,遠超傳統就業的22.1%和基于云端的24.3%。
新型靈活就業供需規模持續擴大
雖然“考公”“考編”、進入大企業是一些求職者的理想,但這些就業崗位仍是有限的,靈活就業已經成為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隨著互聯網技術與大數據算法的迅速發展,新一代求職者就業觀念的轉變,不再認為靈活就業是“低端工作”的代名詞,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選擇新型靈活就業。
報告顯示,從2019到2024年,我國新型靈活就業的招聘規模在勞動力市場的份額呈顯著增長態勢,新型靈活就業的招聘職位數占比從8.4%增至15.2%。
2020~2021年,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增長速度短暫放緩,僅提升0.4個百分點;隨后,2023~2024年,新型靈活就業的招聘職位數占比從12.2%躍升至15.2%。
從投遞人數上來看,新型靈活就業的投遞人數占比從2019年的35.5%連續下降至2021年的30.6%低點;隨后開始回升,2024年達到36.4%的高點。
報告稱,這一趨勢變化反映了多重因素的綜合影響:初期下降可能源于經濟不確定性;后期回升則得益于經濟復蘇、數字經濟發展和政策支持等。
就業質量有待提升
報告稱,與傳統就業求職者的工作穩定性較強,新型靈活就業求職者的工作流動性更大。一方面反映了靈活就業工作時間靈活、準入門檻低、平臺多樣化等特點;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新型靈活就業在工作穩定性方面面臨的挑戰。
有專家對*財經記者表示,靈活就業*大的挑戰是就業質量不高。工時長、收入不穩定、大部分未進入社保等問題引發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的保護,如勞動報酬、勞動安全、社會保障、就業環境、矛盾糾紛處置等,其中*突出的就是社會保障不足。
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路錦非對*財經表示,我國現有的勞動法律制度以傳統的勞動關系為基礎設計的,難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靈活化、多樣化的用工形式,社會保障制度也滯后于就業形態的發展,不能讓這些靈活就業者游離于社會保障安全網之外,應該有更加靈活的、適應性的制度體系,來滿足現實復雜的要求。
為促進新型靈活就業的健康發展,報告建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靈活就業者權益;同時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靈活就業的穩定性,并加強職業培訓,提升靈活就業者的技能水平和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