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民生主題記者會舉行,介紹民生服務保障等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市教委主任周亞明、市民政局局長蔣蕊、市人社局局長楊佳瑛、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晏波、市衛健委主任聞大翔、市住建委副主任裴曉出席。
有記者提問,大學生求職就業是大家關注的問題,怎樣推動高校培養人才更適應市場需求,符合發展需要,市教委有哪些考慮?
周亞明介紹,受辦學慣性和學科傳統影響,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還有差距,我們花了很多精力為大學生就業開拓崗位,服務對接,但是從長遠來看,培養的人才和社會的需求之間的匹配度是一個要考慮的重要問題,高等教育改革把它作為重要的方向來做,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引導學校從“有什么專業就培養什么人才”轉向“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下一步,將從兩方面來推進:
一方面,要從“培養什么樣的人”角度,跳出學科“自轉”小邏輯,融入科技和經濟發展主戰場“大邏輯”,引導學校從“自轉”到“公轉”的過程。一是讓學校找準新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突出面向國家戰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戰略急需人才;應用型高校突出面向行業產業辦學,構建需求主導和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對藝體類等特色型高校突出服務對應行業,培養專業化人才。
二是讓辦學適應新變革。動態調整優化培養結構和招生規模,穩步擴大理工農醫類招生結構規模,比如提出2024年到2026年三年時間,理工農醫專業門類本科生招生的占比要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碩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個百分點左右,重點投向三大先導產業、數字經濟等國家和上海需求缺口大又急需的領域。
三是讓專業貼近新需求。優化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實現學科專業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相互匹配、相互促進。
另一方面從“怎么培養人”角度,分類實施培養模式改革,構建差異化人才培養體系。
一是超常規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圍繞搶占未來科技制高點,引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前瞻布局未來學科,對接科技和產業前沿,超前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人才。
二是需求導向培養應用型“冒尖”人才。圍繞產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遴選特色鮮明的理工類應用型本科高校開展試點,強化AI賦能,探索“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培養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需要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三是實踐取向培養技能型“巧匠”人才。結合行業生產、技術發展的需要,用企業訂單培養、校企精準協作等方式,供給能源交通、公共衛生與醫藥、養老護理包括城市更新等超大城市運維和民生領域緊缺人才,培養技術技能骨干。
希望通過這些努力,把大學“象牙塔”精準培養成適配社會的“人才庫”,為社會提供更多有用的人才,讓我們培養的人找到更多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