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11日,第二屆新僑創新創業城市聯盟(成都)發展大會在成都舉行,來自全國多地的海歸新僑高層次人才、行業領袖、僑創機構及僑創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聚力創新謀發展。“天府之國”對海歸人才的吸引力在哪?四川又該如何繼續發揮“海歸力量”助力高質量發展?
憑環境之“優”與發展之“勢”吸引人才
對于為什么會選擇到四川發展,“包容”“活力”是多名在川海歸的共同回答。
12月11日,健艾仕生物制藥公司與成都醫學城就健艾仕總部及研發生產中心項目簽署投資合作協議。簽約儀式結束后,健艾仕生物制藥公司董事長傅新元說:“回國后,我決定將生活和工作的重心都轉移到成都,就是看中這里安逸舒適的生活氛圍、深厚的文化底蘊、開放包容的環境。”
“天府之國”的環境之“優”還體現在創業就業環境中。成都市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協會會長、成都市僑聯青委會會長彭肖肖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她說,之所以留學深造后便義無反顧地回到四川發展,除了歸鄉情懷外,還看中了四川迅猛的發展勢頭和眾多的發展機遇。
12月12日,位于成都未來科技城的沃飛長空全球總部基地正式動工建設。“近半年,我們公司的發展速度非常快。這與這座城市賦予我們的活力密不可分。”沃飛長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科學家郭亮以低空經濟發展為例,今年下半年,成都市提出要深化全國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試點區建設,鼓勵發展無人機“同城即送”“跨城急送”等低空物流新模式,常態化開行低空物流商業航線。
用創新引進政策和完善配套制度留住人才
今年,四川開展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劃和留學回國人員科技活動項目擇優資助,對回國創業的海歸人員*高資助達30萬元。相似的政策還有不少,近年來,為支持廣大海外留學人員回國來川創新創業,四川不斷加大科研資助、安家落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為海歸人才來川發展提供保障。
政策保障是基礎,如何將政策落到實處是關鍵。“四川之所以能留得住人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是‘政策在找人’,而不是‘人在找政策’。”彭肖肖介紹,很多海歸并不熟悉政策,所以需要政府、企業、民間力量等多方努力,讓更多人知道政策、用好政策。她以“天府海創筑夢中心”為例,這個全國*服務青年海歸科學家的技術成果轉化平臺,其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通過舉辦活動、搭建溝通橋梁,讓海歸人才與企業、政府面對面,實現各方有效鏈接。
此外,四川在僑資僑企的權益保障、金融服務等方面,也下足了功夫。近年來,四川不斷加強檢僑、法僑、警僑、司僑聯動,充分發揮“川小僑”普法平臺作用,幫助僑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為進一步給僑商僑企提供更為優質、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務,四川還搭建信息互聯互通平臺,深入推進僑商資源和金融資本有效融合。
以促進校地聯動和搭建交流平臺用好人才
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海歸新僑匯聚四川、扎根四川、創業四川,為四川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能。如何更好發揮海歸人才力量?多名僑界代表談了自己的看法。
高校是發揮海歸人才力量助力創新發展的重要陣地。四川已形成“地方僑聯+高校僑聯+校友會”工作機制,目前,18所在蓉高校建立僑聯組織,建成“四川大學僑聯(達州、遂寧、宜賓、雙流)專家工作站”等6個僑聯專家工作站,入駐專家超200名。通過校地、校企的深度鏈接與聯動,一定程度解決了各類創新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助力學校科技成果轉化走上快車道,同時也為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要發揮‘僑力’,平臺必不可少。當然,這不僅僅是海歸人才發展的平臺,更要搭建彼此溝通和對外聯絡的平臺。”四川大學海納特聘教授、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王清遠認為。傅新元也表示,四川高校資源豐富、人才優勢明顯,可以建立更多的平臺,進一步打通開放交流渠道,這對海歸人才個人發展和地方科研水平的提升都會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