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24%,人才總量由2018年的209.7萬人增長到236.4萬人,全省人才貢獻率達到24%
在核技術、裝備制造、玉米種業、航空材料等方向組建11家企業創新聯合體,累計投入2.18億元,集聚省內外296家單位5000余名科研人員聯合攻關
實施縣以下基層*職稱“單獨分組、單獨評審”,2018年以來5.7萬名基層人才獲評*職稱
近年來,甘肅認真落實黨中央關于人才區域協調發展的部署要求,深入實施人才賦能工程,著眼推動形成優勢互補、各展所長的人才發展雁陣格局,持續優化人才戰略布局,完善人才發展制度體系,搭建人才創新載體,著力為高質量發展厚植人才優勢。
打造人才發展雁陣格局,激活區域人才聚集力。著眼構建西部地區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發揮蘭州輻射帶動作用,推動人才跨領域、跨區域有序流動,持續優化全省人才資源配置。創建蘭州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先行先試改革政策和創新措施,集聚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打造服務共建“一帶一路”的人才東西交匯地、支撐黃河國家戰略的人才資源涵養地、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人才科創承載地、*文化傳承創新的人才匯聚新高地。建成大科學裝置科技創新創業園、鯤鵬生態創新中心等科創平臺,培育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456個,匯聚19個院士團隊開展創新研究。蘭州獲評全國15個創新策源地城市之一,躋身全球百強科技集群。堅持以產聚才、以才促產、產才融合,以建設河西走廊經濟帶、隴東南經濟帶、黃河上游生態功能帶為重點,推動人才資源和創新要素向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特色農產品、生物醫藥等產業聚集,2023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24%,人才總量由2018年的209.7萬人增長到236.4萬人,全省人才貢獻率達到24%。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增強區域人才競爭力。制定人才發展授權松綁政策清單,從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8個方面研究制定50條具體舉措,向用人主體授權,為專家人才松綁。堅持以信任為基礎使用人才,在技術路線、經費支配、資源調度等方面賦予人才自主決定權,在科技項目、人才計劃、職稱評審等申報中,合并壓縮需科研人員填報的表格和材料,每個科研項目執行期內的進度檢查不超過1次。持續開展“唯帽子”問題治理,清理將人才稱號、學術頭銜作為“三評”事項限制性條件的做法。分領域建立評價標準體系,實行評審專家信譽記錄制度,堅決治理人才評價、項目評審中“說情打招呼”現象,營造風清氣正的評審環境。樹立“多勞多得、優勞優酬”激勵導向,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舉措,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落實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制度,幫助專家人才解決實際困難。推行“隴原人才服務卡”制度,提供就醫保障、安家補貼、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12項服務,全省持卡人才達到1萬余人。
夯實人才創新平臺建設,提升區域人才承載力。實施創新平臺培育計劃,布局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創新聯合體等平臺。高標準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安排1.4億元支持實驗室創新能力提升,3家實驗室重組為全國重點實驗室,全省“國字號”實驗室達到14家。在核技術、裝備制造、玉米種業、航空材料等方向組建11家企業創新聯合體,累計投入2.18億元,集聚省內外296家單位5000余名科研人員聯合攻關,推進應用研究與產業化技術人才融合發展。獲批建設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區,建成4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獲批54個**本科專業建設點。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進建設天水集成電路高等研究院、蘭州大學高等工程研究院等7個高水平產業研究院和18個省級產業研究院,著力解決企業“卡脖子”技術問題。深度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與沿線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每年舉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實施石窟保護和歷史遺跡修復人才培養等援外項目,持續提高敦煌學研究的話語權。建成海智計劃工作站45個,實施海智計劃示范項目37個。
引導人才要素合理流動,加強區域人才支撐力。推動人才跨領域、跨部門、跨區域一體化配置,實現知識流、信息流等要素精準供給。健全產教人才共享機制,選派53名高層次人才到園區掛職,增強園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能力;選派200名科技專員和100名高校青年博士教師帶項目“入企入園”,累計開發新品134個,申請知識產權180件。組建省級專家服務團,深入縣區指導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選派1萬名科技特派員下沉鄉村,推廣新技術和新產品2000余項。每年招聘5000名特崗教師到基層學校工作,近三年招錄培養3300名定向醫學生到鄉鎮醫院服務。實施縣以下基層*職稱“單獨分組、單獨評審”,2018年以來5.7萬名基層人才獲評*職稱。全面落實中組部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部署,積極銜接天津、山東等省市選派316名醫療、教育、科技人才,會同469名省內專業技術人員到全省23個重點幫扶縣開展服務,幫助建好23家縣級醫院和39所高中(含職業學校),帶動培養本土人才。依托東西部協作機制,每年從天津、山東柔性引進1500名左右*專業技術人員來甘開展服務,選派2000名左右專業技術人才赴天津、山東學習培訓,促進平臺共建、技術互學、人才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