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居民收入:上海第一 蘇州第五
2009年5月27日來源:現代快報
金融危機中,"長三角"各市安好?近日出爐的《2009長三角城市發展報告》已作出全景展示。記者從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了解到,這份報告中所囊括的長三角25個城市去年以來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總體平穩,但是危機不斷"漲潮",各大城市已經出現"濕腳"現象,而新一輪的列隊布局也在"你追我趕"中悄然改變……
財政收入:
增速前三名被蘇北3市"包攬"
從2008年看來,長三角仍不失為中國綜合實力*強的"金三角",25城市GDP達到65185.07億元,占全國GDP的比重為21.68%。其中,江蘇13市經濟增長速度差異較小,浙江11市中增幅*低的溫州達到8.5%,增幅*大的舟山高達14.5%。
整個長三角,有6個城市財政收入超過300億元。前五位城市分別是:上海(2382.34億元)、蘇州(668.91億元)、杭州(455.35億元)、寧波(390.39億元)、南京(386.56億元)。而拋開*數字,單看增長速度,前三名全部被江蘇包攬,而且均為蘇北城市:宿遷增長41.3%,列首位,淮安增長38.8%、鹽城增長38%,分列第2、第3位。
就物價水平而言,長三角和全國一樣"前高后低",全年CPI漲幅達5.1%,共有14個城市物價漲幅在5%以上。其中,南京CPI漲幅達6.2%,為長三角之首。但這并不意味著南京物價水平在長三角*高,而是因為前一年基數較低所致。
居民收入:
前五名里江蘇只占一席
在富民工程導引下,2008年長三角城鄉居民收入持續上升,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升。25個城市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14個城市超過20000元,平均收入達到23342元,平均增幅達到11.2%。
收入排名前5位依次是:上海(26675元)、寧波(25304元)、臺州(24181元)、杭州(24104元)、蘇州(23867元)。浙江11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八年列全國各省區*位。滬、蘇、浙間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江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明顯低于上海和浙江。但是與此同時,江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普遍高于上海、浙江。這說明,江蘇人的實際收入雖然比不上上海、浙江,但是收入增長速度比這兩地"跑得快"。
可持續發展:
前十名里江蘇有七市
從同時發布的《2008長江三角洲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報告》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中,上海仍然是不折不扣的"龍頭老大",得分是第二名蘇州的3倍多,遙遙*于其他城市。
處于第二層次的依次是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常州,這些城市得分均為正值,說明城市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較高;其他18個城市差距不大,得分都為負值,說明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稍差,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從社會發展水平的比較看,上海得分同樣*于其他城市。處在第二層次的城市依次為南京、南通、蘇州、無錫、杭州、常州、徐州、連云港、鎮江、揚州、寧波,這11個城市的得分較高,說明其社會發展水平較好。其他城市得分均不高,說明其城市社會發展水平稍差,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從綜合得分排名上,上海、蘇州依然排名*和第二位,南京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位,無錫由第三位下降至第四位,杭州依然為第五位。列第6至第10位的依次是:南通、常州、揚州、寧波、徐州。
值得一提的是,從長江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綜合排名上來看,位于前十位的大都是江蘇的城市(7個),并且,江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水平提高較快,南通、揚州等城市發展潛力大,而浙江省城市可持續發展水平在長三角地區提高不快,城市在經濟、社會、資源環境方面的協調性差。
長三角多項指標出現回落
報告顯示,2008年長三角城市在金融危機下取得了較大的新進展、新成就,但也存在著值得重視的新問題、新挑戰。該地區和全國一樣,多項重要指標出現下降,多項指標增速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為近幾年發展中所未曾有過。除GDP外,像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到位注冊外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標的增速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現回落。這意味著,長三角城市制造業國際競爭力較弱,還缺乏發展的可持續性。
調查表明,長三角地區生產*終產品的企業達到70%以上,其中80%以上從事貼牌生產。在貼牌生產中外商獲利高達全部利潤的90%以上,中國僅獲得其中不到10%的利潤。長三角城市的企業,除少數以國內市場為導向的企業已形成區域性品牌外,絕大部分本土勞動密集型企業都是在低附加值的環節進行國際代加工。如上海市電子計算機制造業銷售利潤率僅為5.1%,每100元銷售收入中上繳稅金只有1.4元。總之,長三角要想真正成為"鐵三角"、"金三角",仍需在經濟結構、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進一步完善。
本站部分內容屬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來信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